3月5日下午3点,北京21世纪饭店3楼,全国政协教育组齐聚一堂。
在这里,教育组分组就上午的温总理政府工作报道教育部分进行研讨,“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分布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好几处,可见对教育的重视”。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从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五个方面对今年的教育发展做了部署。
“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温总理的一些表述成了代表们热议的内容。
其中,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代表热议的重点话题。
多渠道提高教育投入
早在1993年通过的《中国教育发展纲要》,即已明确要求到2000年使中国的教育投入占到GDP的4%的目标,这一目标多年来一直被教育部和国家规划提及,但至今仍未实现。
对此,有的代表提出更高的期望,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对本报记者表示,“我觉得未来教育投入起码达到GDP的5.5%,力争达到7%”。
政策性投入是代表们呼吁增加教育投入的重要方面。周家伦代表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年轻老师收入低,很难安心做学问,因此建议将年轻老师纳入经济适用房队伍。” 周家伦表示应该加大政策投入,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投入,让他们安心做学问。
政府加大投入显然是教育投入的一个大头,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也成为教育投入的应有之义。根据吴启迪的解释,7%的比例包含了政府以及社会对教育的整体投入,“应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教育公益事业,比如行业和企业来举办”。
周家伦代表也提醒,高校除了从政府获得资金外,还可以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去争取教育投入,“同济大学每年获得的10多亿的资金中,大部分是横向资金。”
据悉,每年横向资金(从企业等获得资金)中,目前国内高校普遍要抽取“10%到20%的管理费”,这显然成为教育投入的另外一个来源。
据了解,目前围绕同济大学周围的环同济产业圈年产值已经达到100多亿人民币,其中有很多企业为同济大学提供了大量横向资金。
而对于社会投入参加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投入比重的看法,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五事业部总经理叶倩对此深表赞同,“我觉得应该鼓励让企业或者社会中介来办职业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叶倩说。
根据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教育部门统计资料,目前每年科技基金排名前10名高校中,纵向资金(来自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门)仍然占据大多数比例。
而如果说加大直接资金投入是一种加法的话,而减免学费等手段则是通过做“减法”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职业教育逐步免费
在做“减法”这一部分,温总理特别提出,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是一种“补回来”的手段,不减免学费,而是通过助学金的方式来抵消学费,因此,对于总理的这个报告,很多代表表示欢迎,“虽然我们采取的是半工半读的模式,基本上学生也不用交费,但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感到非常高兴”。合肥华夏旅游学校校长王卫东说。
代表们表示在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同时,也要侧重投入到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中部某省级教育界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在这不到4%的投入里,有很多钱是花费在义务教育上,目前义务教育这块做得挺好,但职业教育这块还应该更大程度上加大投入。”
“前些年职业教育基础是比较薄弱的,而且我们国家现在需要大量的职业人才,所以要加大投入。”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说。
“职业教育中很多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所以投入很重要。”王卫东的投入理由也非常直接。
根据王卫东的介绍,“中等职业教育如果实施免费了,还有助于改善中西部地区重男轻女的特点,让更多女生可以上职业中学,改变人生。”
“免费我是赞成的,但可以分阶段实施。”李再次强调。但也有代表提出应该更进一步,“完全取消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
据悉,目前正在修改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计划》方案中,已经将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纳入其中。
地方高校的呼吁
而高等教育投入也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成为代表们呼吁的主要内容,“全世界高等教育投入比占1%,而中国目前只有0.66%左右,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吴启迪说。
而与此同时,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大学生群体,高校数目也位居全球榜首地位,这和中国高等教育投入的比例并不相称。
一位全国政协委员3月5日向本报记者透露,国家副总理李克强在3月4日视察政协教育组时,“就有代表向其提出要增加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而且要让这些本来就不多的经费用在人头上”。
“现在的高校经费很多是专项资金,只能用在仪器购买等方面。”上述这位政协代表说。
而来自地方高校的代表则普遍担心的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经费投入问题,而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经常“拖欠”地方高校的经费,导致地方高校不得不举债发展,“我希望教育部也能加大对地方高校的投入,中央应该提高转移支付给地方高校资金的能力”。李和平说。
而另外一位地方主政的教育部门的官员则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场大部分政协委员都来自于部属高校,因此他们很少提这个问题,几乎没什么声音,而我则非常关注这个问题。”这位代表也提出了希望加强对地方高校的资金支持。
“要给地方政府发展高等教育以政策支持。”李和平提议说。
不过一位来自教育部门的人大代表则私下对本报记者表示,“地方高校属于地方政府,渴求教育部等部门加大投入是不现实的,但地方政府的确有义务确保地方高校投入得到提高。”本报记者 孙小林 21世纪经济报道
|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