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频道北京3月6日电(记者李婧) 今天人民网教育频道和大地杂志社联合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做客人民网。朱清时在访谈中表示,他最困惑的就是学术道德问题。“有些学术不道德的事情,已经举报出了,但是潜规则首先是包住,尽量不要说出去。
”
在访谈中,朱清时坦言,他最为困惑的就是学书道德的问题。“在我做校长之前,90年代中期,再早点在80年代,我是1979年就出国的,在那段早期时间,我参加的学术中大家交流都很充分,无所不谈,思想交流很充分。对那种学术不道德的人,就是剽窃,造假,大家是有义愤的,而且义愤比恨偷东西的小偷,造假的罪犯还恨,因为知识分子做这种不道德的事,大家很义愤。但是后来我做校长以后,觉得气氛在慢慢变,这种造假剽窃的事情慢慢变多了,原因就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就宽容起来了,恨不起来了。”
“我当校长以后,气氛逐渐地变,有些学术不道德的事情,已经举报出了,但是潜规则首先是包住,尽量不要说出去,说出去,大家都觉得你学校的声誉不就坏了吗,大家都说赶快包住,不要让记者知道,不要扩散出去,让学校名誉受损。即使外面知道了,赶快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种事情要核定,要调查,学校如果不努力的话,就调查不下去了。只有公开,别人已经知道那点事,往往都定不了什么。”
朱清时表示,在当校长时也遇到过学术造假。“我都是要坚持调查清楚,给予适当处分,但是我也必须要适应潜规则,大家都要包住,这是学校集体的事,我也不可能一个人独断专行。因为我很清楚,这样包着下去的危害是什么,就是这种人得不到惩罚,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去做这个事。我就跟年轻人谈过,他们说,你说的倒是好,就像运动员他吃兴奋剂,得了奖牌了,我们不吃兴奋剂,啥也没有,你说公平吗。那他会,我们也会吧,没办法,我还要升级,我还要发表文章,我还要养家路口,年轻人就这样想。所以很多人都去做这个事。现在学术界大家都不去谈自己的思想了,然后学术很沉闷。主要大学的实验楼可以看到很多布告,学术活动,每个课题组都要学生每周要报告自己研究什么,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现在这种现象已经销声匿迹了,很少看到。而我更多看到的是学生,青年教师是互相提防,怕自己的思想别人知道了,赶快照抄过去,成果就是他的了。”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