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从本质上来看,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化条件下的一次大爆发。其爆发的原因,一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二是国际经济秩序扭曲所导致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向发达国家输送;三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衍生金融产品”泛滥成灾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的破裂。
观察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还难言底,世界经济何时到达谷底和走出衰退尚难预料。
我国是世界大国中受这次金融海啸冲击最小的国家,尤其是银行系统没有受到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日益加剧,首先是以沿海地区为主的出口企业,接着波及包括中西部地区在内的内需经济,加之我们自身多年积累下来的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泡沫产业”停滞和衰退,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停产、关闭、开工不足,下岗失业人员巨增,有效需求萎缩,形势十分严峻。
所幸的是,中央审时度势,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抵御经济滑波的举措,特别是用4万亿人民币刺激内需,赢得了海内外一片喝彩。然而,仔细观察和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我感到我们正在采取的措施恐怕还很难遏制我国经济的下滑势头。这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和我们国家的经济下滑,其实质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尤其是最终消费的萎缩。所以,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或者主要从投资需求上下功夫,不仅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搞得不好还会加剧产能过剩,为经济发展设置新的障碍。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将4万亿人民币砸下去就会快速拉动经济增长,要看到今天的情况已不同意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今天修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已经不象当初主要靠人工肩挑背扛,而是基本上靠机械化施工,这些投资对改善基础设施、刺激钢材水泥的生产是有效的,但是所容纳的劳动力和形成的最终消费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着眼于近期遏制经济下滑和长远的经济持续发展,围绕调整结构、增加就业、扩大需求,我特提出以下八点建议:
一、要把第三产业作为增加就业、扩大最终消费的主要选择。要清醒地看到农业本身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制造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所能容纳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少。发达国家一、二产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口只占总就业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不到,而三产业占了总就业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在当今世界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且就业压力巨大的我国,应果断地把第三产业作为增加就业、容纳城乡大批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相对于一、二产业可以说是无限的。第三产业发展了,就业人口增加了,最终消费就会扩大,反过来又会刺激对工业消费品和农产品的需求。对这一点必须提升到战略地位来认识。要改变相当多的地方官员只重工业而轻视第三产业的认识和做法。建议中央从政策、信贷等方面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
二、抢占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先机,把环保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作为工业优先发展的重点。美国奥巴马政府准备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作为摆脱衰退、振兴经济的一大举措,在他们的计划中,发展新能源产业能新增500万个就业岗位。有专家认为,奥巴马政府发展新能源产业促进绿色经济的举措,将使美国再次主导全球经济的制高点,并把美国从现在的经济、环境和国家安全危机中解脱出来。此举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建议中央采取坚决的措施遏制各地盲目扩大传统工业产能的冲动,出台政策、增加投入,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生物产业,这样既能新增就业岗位扩大内需,又能争抢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
三、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中小型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容纳较多的劳动力。据了解,本次松动银根的贷款中,很少能落到这些企业的身上。其实,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较强,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比许多国有企业谨慎得多。建议中央制定有效的政策促使银行信贷能够更多的投向生产经营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使他们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四、千方百计防止出口的进一步下降。世界经济的下滑对世界贸易有很大的影响,但世界贸易的绝对值还是很大,加之许多基本需求不会随着收入下降的幅度下降,各国刺激经济也会创造一些新的需求,因此对外出口还是大有可为。我们要在尽可能稳住传统出口份额的基础上,实行“三新”战略,即开发新的出口产品,发展新的出口企业,开拓新的出口市场。
五、用好我们的巨额外汇储备。从战略大局考虑,近期我们不宜减少对美国债券的持有,甚至还可适当的增持一点,这对我们稳住对美经济关系是必要的。但是也不宜大幅度地增持美国债券,这样风险太大。我的建议是巨额外汇储备今后可主要用在三个方面:1、选择市场价格较低的时机购买一批黄金、石油和我国稀缺的战略物资,用作战略储备。2、利用国际上流动性普遍紧缺的机会,收购或参股海外一些资源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3、抓紧进口一批以往发达国家不愿卖给我们的先进装备和高新技术,使我们的一些产业和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跻身世界的先进行列。
六、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按国际通行标准,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了警戒线,收入差距拉得比较大。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而且对拉动内需非常不利:一是想消费的人没有钱,有钱的人又消费不出去;二是很多富裕的人群热衷于购买奢侈品,而买奢侈品的钱绝大多数流向了境外企业。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已迫在眉睫。
七、保持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证券市场的稳定,不仅是企业融资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消费的需要。我国已有上亿的“股民”、“基民”,涉及三亿多人口,其主体是城市的中等收入阶层。他们是现阶段我国购买力最旺盛的群体。如果证券市场长期低迷,这个群体的财产性收入就会大幅度缩水,对拉动住房、汽车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极其不利。因此,在当前证券市场“泡沫”基本挤净的情况下,不能听任其继续低迷下滑。中央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持证券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八、抓紧建立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居民储蓄率之高举世罕见。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长期的高储蓄率又抑制了最终消费,导致了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使产能过剩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我们这样一个低收入国家,形成高储蓄率的原因,除了中华民族省吃俭用传统因素外,主要是因为社会保险覆盖面不广,保障水平太低。广大城乡居民把钱存起来是怕没钱养老、怕生病受伤、怕下岗失业、怕孩子读书没钱。要真正刺激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以应对这场不知还要持续多长的世界经济衰退,尽快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教育诸领域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是当务之急。当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要广覆盖、又不能保障水平过高。问题是钱从哪来?我认为除了以往的渠道外,可以从两方面加大筹资的力度,一是增划一部分国有资产由社保基金会持有,二是把陆续出台刺激内需的财政性资金的相当一部分补充社保资金。当前把刺激内需的财政性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来补充社保资金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加快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城乡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刺激内需。二是可以把这笔钱投向一些目前价值严重低估的大盘蓝筹股和绩优股,这可以收到“一剑三雕”的效果:1、社保基金抄底增值;2、稳定资本市场;3、股民、基民对财产性收入预期增强后,又可大胆买房、买车,刺激经济发展。因此我建议,刺激内需的资金、特别是财政性资金应该更多地用在“杠杆效应”明显的类似于补充社保基金的投向上。
(笔者系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二00九年三月七日
(责任编辑:杨笑)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