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看得见的手”在非常时期特殊环境下“该出手时就出手”,也不能越俎代庖完全取代市场去配置资源、代替企业去创造利润。“看得见的手”成为“闲不住的手”,市场机制作为“看不见的手”就会无所适从———价格信号紊乱,供求关系错乱,资源配置混乱,最终会拖慢经济的复苏,保增长也就事与愿违。
为什么政府工作报告说政府投资“绝不能用于一般加工工业”?为什么4万亿元的政府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和学校、廉租房等民生工程?为什么财政收支紧张还要“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安排数千亿元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每个问题的具体答案各有不同,但隐含的逻辑却是一致的:在应对危机时,谨守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刺激政策属于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是在经济急速下滑时出手“托底”、“减震”,通过扩大公共产品的供应稳住阵脚。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期三年,减税减费、支持企业重组等都是特殊环境的特殊措施,以帮助企业“纾困”、“过冬”,并不是由政府取代企业的角色御驾亲征。
在市场经济中,配置资源的是市场机制,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政府“看得见的手”在非常时期特殊环境下“该出手时就出手”,也不能越俎代庖完全取代市场去配置资源、代替企业去创造利润。“看得见的手”成为“闲不住的手”,市场机制作为“看不见的手”就会无所适从———价格信号紊乱,供求关系错乱,资源配置混乱,最终会拖慢经济的复苏,保增长也就事与愿违。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正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欧美政府纷纷出手,拼命印钞票砸钞票救银行救企业,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饮鸩止渴,结果如何尚难预料。尽管中国的虚拟经济基本未受冲击,政府、企业、银行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仍基本健康,用不着砸钱救市;但在救市狂潮中仍保持清醒,“看得见的手”仍有所节制,保增长大有希望。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保增长就可以高枕无忧。中国经济有自己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非轻而易举。为什么中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严重波及?因为以往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消费长期乏力,一旦出口市场萎缩,经济结构的脆弱性就暴露无遗。
这种脆弱的结构,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改革不彻底、市场机制不完善造成的。比如,一方面基本医疗、基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普遍的预防性储蓄抑制了消费;另一方面,金融系统资金充裕(流动性过剩甚至泛滥),大批中小企业却嗷嗷待哺。又比如,一方面垄断企业的垄断价格扭曲了上游产品和中下游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挤压中下游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却无法进入垄断行业,不能通过市场竞争让价格真实反应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看得见的手”越界干预,市场受限,企业无奈。早在2002年,华为公司就掌握了3G技术,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发出3G牌照,国内却一直在“等等看看”,“研究研究”;结果华为公司只好冲到国际市场上去抢订单。
刺激政策也好,振兴规划也罢,都是应对危机的应急举措。保增长,调结构,最终得靠市场和企业的力量;因此,舍改革而别无他法。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市场有效率、企业有活力,激发出的能量会远大于4万亿元的刺激政策。(伊歌) (来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杨笑)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