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剧,大量沿海企业的用工需求下滑,大批农民工陆续返乡。2000多万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牵动着政府和社会的神经。
返乡农民工的就业之路究竟在哪里?全国人大代表郑向东说,国家应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培养一批高技能的人才。
危机当前,企业纷纷削减基础性劳动工人,而具有高技能的熟练技术人才仍旧供不应求。此时,若当地政府及时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地方就业难题,而且将为当地企业留住大量高技能人才,更为危机中地方经济的发展拂来阵阵人才暖风。
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书记刘正东在做客人民网接受视频采访时谈到,百色市政府免费开展培训,让农民工获得实际的技能,增加再就业的能力。让农民工从接受“输血”到自己“造血”,留住高技能乡土人才,正成为百色市实施“千乡万户”农民工培训工程的重中之重。
百色市是农业大市,全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有农民工13.4万人。针对外出农民工返乡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2009年,百色市启动“千乡万户”农民工培训工程,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培训。采取措施有三:一是“请进来”。通过召开返乡农民工座谈会、劳务输出培训班等形式向广大外出农民工讲解职业技能。二是“送出去”。为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掌握1至2门技术,组织其到职业技术学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学习专业技能,确保农民工“学得会、懂得用”。三是“留得住”。充分发挥境内有色金属企业众多的优势,开展在岗就业培训,农民工经过培训后到企业上岗学习,学习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还直接留在公司上班。
随着“千乡万户”农民工培训工程的深入开展,众多返乡农民工在掌握高技能之后纷纷加入当地企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科学技能和职业水平,是当前金融危机中地方政府扩大就业和培养乡土人才的两全之策。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转型加快,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和培训活动引导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实现自身“造血”功能,提高自身“含金量”,成为家乡经济建设的生力军。(李燕茹董辉)
(责任编辑:王雪)
老有所养:由谁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