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3月17日电 题:塞上早春,探访农民工就业
记者勿日汗、柴海亮
早春的塞上春寒料峭、冰雪未消。一群群扛着编织袋、对新一年充满憧憬的农民工,从家乡出发,再次踏上外出打工的旅途。
日前,记者来到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农村,走近这些背井离乡、为生计奔波的人们,探访他们的就业与生活状况。
家中,老人们在守候 低矮的土坯房里阴暗、简陋,66岁的李润财老人屋里屋外地忙碌着,家里的9亩地和几头猪是他和孙子目前唯一的经济来源。
老人家住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镇十号村,村里八成的劳动力都在外面打工。李润财老人的大儿子年后已外出找工作,二儿子则在当地一家大理石矿打工。
“大儿子都走了一个月了,也不知道找到工作没有,出去了也不来个信。”大儿子现在是老父亲心头的牵挂,因为大儿媳和丈夫一起外出了,照顾孙子的任务就落在了老人的肩上。
老人的孙子在村里小学上课,因为有不少外出打工的人把孩子接到城里上学了,村里的学校只剩下4个学生、2个老师。
李润财不知道金融危机,也不了解外面的就业形势,但他从回家过年时囊中羞涩的大儿子那里,感觉到了外出打工的艰辛。“家里只有9亩地,我一个人就能伺候,就盼他到外面找个好一点的活儿,给孩子挣点学费、生活费回来。”
同样为外出打工的儿子担忧的还有察哈尔右翼前旗黄茂营乡小西村的黄珍。这位65岁的母亲因为糖尿病和骨质增生已经不能下地走动,家里家外的事情全靠年过七旬的老伴李永厚打点。他们的37岁的儿子李彦年后到旗政府所在地土贵乌拉镇打工去了。虽然土贵乌拉镇离家不算太远,但李彦一直没有跟家里联系,这让两位老人很担心。
“听电视上说,现在工作不好找,不知道娃找到工作没有,他也不知道给家里来个电话!”黄珍坐在自家的火炕上,向记者诉说着对儿子的牵挂。
当地,工作不难找 52岁的霍二亮也是内蒙古丰镇市隆盛庄镇十号村农民。每年开春,他都要到周边省市的建筑工地干体力活,冬天工程停工后便回到农村老家,这样的生活已持续了20余个年头。今年,他过去跟着的包工头已经为他联系好了活儿,等到天气转暖、建筑工地开工后,他就要离家继续他的农民工生涯。
“现在内蒙古到处都是工地,像我们这样靠体力打工的人,只要想干活,不愁没活干。”霍二亮说,“而且还不欠工资!”
连续7年GDP增速居全国前列的内蒙古,到处可见在建的高楼和基础设施建设工地,为像霍二亮这样的农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现在的工钱基本上是一天一结,最长几天一结,如果老板欠薪,我们就另找工地,最大的损失也就是白给他干一天或几天。”霍二亮说。
有了国家防止农民工欠薪的政策以及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内蒙古农民工们的工资基本上都能按时领到。
霍二亮还是单独一个人过,如今开始为养老问题担心。“像我这样干壮工的农民,过了60岁就找不到工作了,到那时只能回到乡里的养老院,希望国家对退休农民工的养老能有个好政策。”
家住内蒙古兴和县城关镇兴盛社区的31岁的农民工罗耀东比起霍二亮来挣钱容易一些,因为罗耀东有木工手艺,去年在包头市的一处建筑工地做木工活,两个月挣了一万多元,而这是霍二亮一年的工资。在外面打拼了十几年的他,已经在长期打工的包头市买了一处平房和一辆小车,不忙的时候跑运输挣点钱。几年前参加过的驾驶培训为他提供了另外一个收入来源。
“今年我已经在兴和到托克托的高速公路工地承揽到一笔活儿,准备自己当小包工头,带一批农民工走。”罗耀东得意地说,“只要你脑子活,农民工同样可以挣大钱。”
在内蒙古职业介绍中心近日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上,来自兴和县团结乡的孔万清正在找寻一个月工资1500元左右、工作相对稳定的职业。“以前在工地上干活,现在想找一个相对不太辛苦的工作。”他说。
但在招聘会现场转了一圈之后,他的脸上“写”满了失望。“又要工作经验,又要资格证书,还要求高中以上学历,这些我都没有。实在不行,过些日子工地开工后回工地干活吧。”他无奈地说,“看来,我们农民工确实需要好好培训!”
妇女,盼就近就业 冯晓21岁了,是丰镇市隆盛庄镇人,为了照顾年迈的爷爷,她不能像同龄女子一样进城打工。正当她在就业与尽孝之间左右为难时,市里的一家羊绒衫厂在她家门口开了一家分厂,让她能够进厂不进城。
“我现在走几步路就能到工厂,每天都能按时回家照顾爷爷,农忙时节还能放几天假干农活。”在这家羊绒衫厂干了一年多的冯晓,已经是个熟练工,每月能挣1000多元钱。更让她高兴的是,前两年在呼和浩特市当服务员的时候,她每年带回家的钱只有2000多元,而现在因为在家吃住,每年交到爷爷手里的钱变成了8000多元。
而37岁的李转利是一名留守妇女,丈夫长年在外做生意,一个人在家种2亩地、照顾两个上学的孩子,一直没出去打过工。“在羊绒衫厂上班后,不仅能挣点钱,而且能照顾家。这种打工方式最好!”
冯晓、李转利所在的企业——内蒙古爱立特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岳宏介绍说,他们已经在农村设立了四个分厂,今年还想增设两个分厂。“我们这样做不仅是为了方便更多的农村妇女就近就业,也是为了培养、巩固我们的员工队伍,以应对金融危机。”
冯岳宏告诉记者,纺织行业是个需要熟练工的行业,在城里,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而且现在还面临着招工难的情况,所以他想到了在乡下办分厂,员工以留守妇女为主,因为这些人员相对稳定,而且很需要这样的工作机会。
同时,在沿海地区办过企业的冯岳宏也对内蒙古农民工表现出了些许的担忧。“他们中许多人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比如,这里的许多农民工不愿意接受技能培训,普遍抱着没有技术也能找到活干的观念;还有许多农民工不愿意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认为那是对他们的一种约束。
“通过典型示范、现场经验交流、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推动农民择业观念转变势在必行。否则,金融危机过后,在新一轮的就业竞争中,这些落后的观念无疑会成为他们发展的阻碍。”冯岳宏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内蒙古正值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很大,而当地人口相对稀少,纺织、服务、建筑、家政等行业存在一定程度的招工难,因此,其他省区市就业困难的返乡农民工可有组织、适度地前往内蒙古经济较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寻找就业机会。
(责任编辑: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