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怀尧 |
吴怀尧:文坛堪比黑社会
吴怀尧,一个连续三年推出“作家富豪榜”的80后年轻人。
富豪榜之前,他因不满应试教育制度而从高中退学,靠着一股闯劲儿,一腔文学才情,行走北京媒体圈。2006年,吴怀尧推出“作家富豪榜”。富豪榜把文学、金钱“扭结”一起,将日渐衰落的文学摆在令人尴尬的舞台,让人评头论足。有人说,作家们在富豪榜前面临着双重尴尬:有钱高居榜上,却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没钱暗自神伤,连作品都不够响亮。
人们知道了吴怀尧。去年4月,他推出“访谈录”,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对话文化名人。近日,“访谈录”结集成书,由中国人大出版社出版。从富豪作家到文化名家,从“作家富豪榜”到“访谈录”,这个25岁的年轻人要干什么?
富豪榜———
这不很有趣吗?
信报记者:人们对你的认同还是从“作家富豪榜”开始。你为何要将“文学”与“金钱”扭结在一起?很多人眼中,这两者并无关系。
吴怀尧:登上富豪榜的作家确实风光无限,但作家富豪榜从来不仅仅是一个为文学富豪高唱赞美诗的榜单。每年作家富豪榜发布时,我都会在导语中写明该文是反映作家的生存状态,并用万字长文去重点推举那些埋头创作的作家,而不是将图书销量作为文学标准。不幸的是,还是有人指鹿为马。这就是为什么我很少正面回应质疑的原因。我相信,看过文章的读者是不会有这种疑惑的,而没有看文章就跳出来乱骂的人,我就更是没有解释的必要了。
信报记者:你是说,你想通过榜单反映作家群体的生存状态,这是你最初的动机吗?
吴怀尧:是的。2006年作家洪峰乞讨事件震惊文坛,普通读者更是感叹作家的穷困潦倒。有些人表现得很无知,说文章写得好能有什么用呢,还不照样没饭吃。
在做记者前我做过编辑,认识一些作家,在我的印象中,不是每个作家都饥寒交迫,不少作家生活富足,仅凭稿费,就食有肉行有车。至于作家这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如何,是否真的出现两极分化,我不清楚,但是感到好奇,就决定去探探底。一个多月后,作家富豪榜出来了。对我来说,做作家富豪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有趣,透过这张榜单,你可以窥见文坛百态。
信报记者:什么样的百态?
吴怀尧:穷的穷死,富的富死,似乎又跟才华没有关系。这不有趣吗?
信报记者:有一部分人觉得,富豪榜是用金钱的噱头将文学置放在公众的眼球之下,除了能吸引话题和口水,对文学、作家本身没有多大作用和好处,跟文学也没有关系;甚至有观点认为,一些上榜者根本就不是作家,这样的“作家富豪榜”名不副实。所以,对榜单真实性、权威性的怀疑和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你如何回应?
吴怀尧:一个人要说的话,其实都在他做的事情里面。有回应的时间和精力,不如去放放风筝。过早进行价值判断,最后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为事件核心的观察者,我只是记录客观事实。有评论人说榜单不准呀,原因是有的书经常在报纸上畅销书排行榜露脸,但是在作家富豪榜上无迹可寻,有的青春类小说在新华书店不温不火,但是在作家富豪榜上排名不低。他们哪里知道,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内幕。
有的书商为了打榜,可以自己去书店团购某本书,数量到一定时(比如300本),这本书就可以上书店的畅销书,而报纸的畅销书排行榜,数据多半来源如此;有些青春类图书,主要销售点不是新华书店,而是学校周边。
至于权威性,我想,这是最没有水准和最值得同情的质疑,犯贱惯了,被压惯了,跪拜惯了的人才会唯权威是从。自我破碎是最可怕的,从这类质疑可见,有些人还真有做惯了奴隶的德性。
信报记者:富豪榜做到现在,会坚持做下去么?会不会有什么变化?
吴怀尧:自由且独立的做感兴趣的事情,就是我做它的原因。遗憾总是会有的,毕竟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一个真相扑朔迷离的年头,我只能努力去接近真实,在迷雾中去描绘细微的变化。作家富豪榜我会一直做下去,以后每年的侧重点都会变化,但归根结底,还是关注作家的命运起落和创作状况。
大河网讯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