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信访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的问题。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不少关于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制度和规定。日前,中办、国办又转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定期组织干部下访的意见》、《关于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制度化的意见》等三个文件,对解决群众信访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应该说,这几年,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上级的要求,认真解决群众的信访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地方,群众的信访量并没有因为加大解决力度而逐步减少,个别地方还有增大的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分析,找出信访问题的症结和根源,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否则,群众信访就会像割韭菜一样,一茬接一茬,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我们知道,群众信访绝大部分来自基层,信访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客观因素,又有其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讲,当前,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都在发生变化,再加上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步显现,群众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从主观来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如征地拆迁过程中,由于补偿费用不到位而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导致群众不满而引发信访问题;二是有关部门和少数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甚至乱作为,导致一些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三是少数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干群矛盾。四是少数基层干部贪污腐化,挥霍国家和集体的钱财,导致群众不满。五是少数基层组织处于软弱无力状态。一些基层干部遇事不愿管、不敢管、无力管,矛盾、纠纷常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等等。当然,在这里也不排除有极少数人法制观念淡薄,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些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但这毕竟是极少数。
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主要领导干部有限的信访接待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应该从源头上加大预防和治理的力度,尽量消除群众信访问题产生的根源,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一要抓渠道。要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机制。同时设立信访信息员,把触角延伸到群众之中去,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及时上报信息;二要抓排查。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经常排查本辖区有上访苗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化解;三要抓疏导。对待上访群众,要本着“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疏导不误导、淡化不激化”的原则,在疏导、分流上下功夫;四要抓协调。对群众反映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的问题,相关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沟通信息,建立联动机制;五要抓责任。建立健全基层干部信访责任制,确保矛盾能够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
总之,能否认真对待群众信访诉求,并合理地加以解决,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个考验。当前,面对群众信访形势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各级领导干部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认真落实责任,确保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责任编辑: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