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重建工地,到处都有飘扬的党旗。本报记者刘裕国摄
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踏上灾区的路,进入绵竹、安县、北川、青川,行程400余公里,放眼望去,一排又一排灾后新建的永久性住房独具浓郁的川北民居风格,黛青色的瓦,白亮亮的墙,翘檐方柱头,在满目青翠中显得格外清新。新建的公路、大桥、农业产业园区,交织成灾后重建的新图。灾区一幅幅动人心魄宏伟图画,无不凝聚着规划专家指导组一大批专家、学者们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所付出的智慧与汗水。
如今,专家们呕心沥血编制完成的《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及10个专项规划,可谓鸿篇巨制,报国务院批准后,已经在四川灾区普遍开始实施,统揽和指导着四川灾区的恢复重建工作科学有序地向前推进。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规划必须前行。“5.12”地震发生以后,四川省灾后重建规划组决定成立规划专家指导组,配合、协助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国家灾后重建规划组开展有关工作,为编制灾后重建规划的提供咨询意见,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提供科学支持和智力支持。
“自专家指导组成立以来,专家们肩负使命、投身大局,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不辞辛劳、超常努力”,直接负责这个专家组工作的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解洪谈起这个特殊的群体,十分感概。
地震发生后,专家组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收集整理已有的地震地质工作成果,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分析灾后地震地质资料。先后有近100多批次专家调研组、数百人次冒着余震、飞石、泥石流的危险,赴所有重灾地区实地考察调研。他们对10万平方公里土地受损的合理评估,对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评估,提出了“空间合理布局,功能有效配置”的规划原则,为科学规划提出了理论依据。
专家们坚持和发扬科学精神,与有关地方党委、政府交换意见,了解社情民意,并多次与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国家有关部委工作组沟通情况,组织内部专题会商。经过专家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及时完成并向省灾后重建规划领导组提交了汶川、北川、青川三个县城及绵竹市汉旺镇等8个重灾镇、汶川县草坡乡等20个重灾乡城镇功能空间布局的咨询意见,为重建规划编制和受灾地区灾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解洪说,专家指导组的工作是非常之时的时常之事,有的组织研究地震地质资料,有的主动承担调研任务,有的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有的积极做好与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及有关部委的沟通协调工作,很多同志还亲自起草咨询意见,保障了各种工作的顺利有序推进。对县城、集镇、乡村的重建规划,都提出了科学求实的意见。
专家组成员中,有很多同志是担负了抗震救灾的其他工作任务,很多时候是利用周末开展调研工作;很多时候是白天调研,晚上加班研究咨询意见。有的同志还利用“职务之便”,调动各种力量,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专家队伍,支持专家指导组工作。有的专家年龄比较大,有的是已经退休的老同志,但仍坚持亲临灾区,仍和年青同志一道开展实地勘察工作。
黄润秋、葛文彬、何超国、陈国阶、张信宝、唐荣昌、邱建、林青、漆先旺、郭虹……这些来自地震学、地质学、水文、交通、建筑环境与生态保护、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学等领域10多个部门单位的29位专家组成员,在没有专门的工作平台,办公条件很有限的情况下,大家同心协力,没日没夜、没有周末,不分彼此、不讲条件,顾全大局、互相支持,确保了专家组各项工作任务高效有序开展。
专家组同志们坚持科学发展,弘扬科学精神,反复核实每一个地震地质数据资料,认真研究每一条建议意见,深入每一个重灾地区实地勘察,不断优化建议方案,最终提出的咨询意见可靠可行,为灾后重建规划编制的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北川县城的选址几易其稿,最后选定今天的地点,浸透专家们的心血和汗水。
专家指导组的工作,充分反映了专家们的品质和精神,推动了规划编制中难点焦点问题的解决,也赢得了受灾地区群众的尊重。国家部委有关领导、四川省委、省政府及省灾后重建规划领导组对专家指导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他们说,专家指导组与直接参与抢险救援工作的英雄模范一样,都是处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都很了不起!
(责任编辑:肖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