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专家青连斌盛赞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郑州模式”可全国推广
□首席记者杜超
本报讯 “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并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基本养老模式,是郑州市的一大创新,突破了国内300多个城市现有的三种模式,比国家的社会保障要求和目标提前了12年,具有全国推广价值!”——5月13日~14日,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委托,专程到郑州市进行社会保障专题调研的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青连斌和副教授林梅,高度赞扬试行了10个月但已成效显著的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以前,孩子们每个月给我几十块零花钱。去年参加了养老保险,每个月可以享受123.7元养老金和高龄老人补助,比得上几个孩子给的钱了!政府可给乡亲们做大好事了!”昨天上午,青连斌在新密市调研时,超化镇申沟村72岁村民钱文法高兴地说。他的老哥们钱大囤、马栓也都争相掏出自己的个人存折让大家端详。
接连两天,青连斌、林梅到郑州市惠济区、新密市的乡镇办事大厅、村委会进行深入了解,征求群众的意见。
昨天下午,青连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的要求,郑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易衔接”原则,研究出台的《郑州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提前12年从制度上解决了广大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青连斌说,郑州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千百年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向政府主导的社会化养老模式转变,标志着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勇敢地打破了城乡二元化界限,由城镇局部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可以视为我国目前较为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前瞻性、可行性,具有推广价值。
常为省部级领导讲授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青连斌说,回京后在省部级领导培训班上,他准备将“郑州模式”作为典型例证进行阐述。在13日晚与我省主要领导的交流中,他屡次表示“郑州模式”亟应总结推广。
他从六个方面概括了“郑州模式”的内涵:
其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避免了其他城市分别进行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城市居民养老保险等“碎片式”养老保险的分化,在社会保险体系面前人人平等,与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一致的。
其二,普惠制的政府养老津贴与70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老人基本生活补助,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公平性。
其三,郑州市的做法,找到了经济社会发展成功共济共享的一种好形式——虽然参保人每人每年的最低缴费标准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纯收入平均值的6%,但政府养老津贴会随着郑州市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而自然增加,其享受的养老待遇绝对值是水涨船高的。
其四,针对不同年龄段参保人缴费进行政府补贴,体现了以人为本——专门对参保人亡故后从统筹基金中支付1000元丧葬费,这更是郑州市的独特创造。
其五,在缴费方式上也具有创造性——根据参保人的不同地域、职业、身份、收入等情况,可以采取缓缴、预缴、补缴等多种灵活方式,减轻了城乡居民的集中缴费负担。
其六,可持续性——郑州市在2008-2009缴费年度预计投入4.86亿元,约占地方财政年收入的1.75%,比例较小,有能力进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推进。财政预算表明,地方两级财政完全负担得起用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资金,花小钱为老百姓办大事,行政效果非常显著。如此看来,郑州作为中部地区城市能做到的,沿海和其他中部地区、中等收入、中等情况的城市也应该能做到,甚至西部地区加上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也是可行的。
青连斌表示,以前,国家花在经济建设上的钱太多,而在民生和公共服务上,则投入不够。从这个意义上看,“郑州模式”确实超前,具有独创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