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前日中国小学生的奥数题难倒了世界著名数学家安德烈·奥昆科夫,而这位数学大师竟然从来没上过奥数,他认为那些太刁钻的题目,很可能伤害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难怪有专家称要“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也有人直言,更应该警惕的是“敲门砖”现象的泛滥。[奥数之毒来自何处?] |
|
|
2009年4月22日 |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曾在其博客上发表文章,称要“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并称奥数教育对少年的毒害比“黄赌毒”还厉害…[新闻回顾][广播版] | | |
survey
何谓“敲门砖”?即敲门的砖头,门敲开后它便毫无价值,被人立即抛弃。人们以此比喻那些骗取名利的“最初”工具。而在“千军万马挤过高考独木桥”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在倡导“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今天,“敲门砖”则化身为一种“超越常人”的“技能”——它可以在艺术舞台上展示,亦可在体育竞技场上体现,更可以在奥数大赛上一鸣惊人,它不仅能敲开“小升初”的门,还能敲开“高考加分”的门。
最近媒体频频传出与奥数有关的故事,故事背后隐藏着的便是人们对“敲门砖”寿命的忧虑了。“敲门砖”本来就是短命的,似无寿命可言,但在现实生活中,“小升初”或“高考加分”还要不要奥数这块“敲门砖”则不断受到严峻挑战。其实,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明确规定公办初中、小学禁办奥数班,随后又逐步取消了奥数加分、实施免试入学等政策。但奥数教育中存在着的庞大利益链条,让奥数的生命力犹如“野火烧不尽”,变相的校外培训配合择校的现实,最终让官方的一道道命令很快变成一纸空文。
就在不久前的南京,中国小学生的奥数题,居然难倒了世界著名数学家安德烈·奥昆科夫。让人诧异的是,这位因为在“概率论、表示论和代数几何的相互作用”方面取得杰出成果而获得菲尔茨奖的数学大师,竟然说他从来没上过奥数,也不理解中国小学生拼命学奥数的做法,他认为那些太难、太刁钻的题目,很可能伤害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的确,中国小学生为什么这么喜欢奥数?是这么多孩子都有数学天赋吗?老外不明白,咱大伙儿心中却如明镜一般。于是,当福建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奥赛加分后,福建教育厅拟对2009年包括“奥赛”等照顾加分政策进行必要调整时,一些奥赛获奖者的家长纷纷到省里上访。家长们认为,政策调整涉及全省即将高考的上百名已获各学科奥赛一等奖考生的切身利益,可能给家庭和孩子带来不幸和痛苦。
问题何等严重啊!试想如果奥数这块“敲门砖”被即刻判处“死刑”,那无数家长的多年努力和孩子们的寒窗苦读都将付诸东流。所以,说什么“开发智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统统是美丽说辞而已,伪奥数爱好者功利性的诉求一目了然。所以,有专家写博客要《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并直言:“目前奥数教育的泛滥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话虽偏激了点,却一语中的。
而我更认同,奥数没有原罪,应该警惕的倒是“敲门砖”现象的泛滥,其弊端和危害已日益凸显出来。把孩子们的某一特长、爱好、才艺甚至天赋统统异化为“小升初”或“高考加分”的“敲门砖”,这将会给无数个家庭和孩子的未来,甚至给我们民族的未来,带来真正的不幸和痛苦——君不见,由于“敲门砖”现象的泛滥,入党可以异化为步入仕途的“敲门砖”,高学历可以异化为获得高薪职位的“敲门砖”,批评可以异化为自我“炒作”的“敲门砖”,创新可以异化为跑项目跑资金的“敲门砖”……“敲门砖”现象的泛滥,让时下的社会风气变得混浊,扭曲的是一代人的心灵,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的是短视的、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只能是见利忘义蝇营狗苟的小人而非净化脱俗品格高尚的君子;无论他们将来从事哪一个行当,都将在精神品质上变得华而不实,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缺乏良知,没有真才实学。
“敲门砖”现象古已有之,且远不会消逝。从明代的西湖居士善作诗到清朝考生熟谙八股文,皆因为可以化身为“敲门砖”。今天我们即便彻底取消了“奥数加分”,“敲门砖”还会变身为其他入时的“门道”,一个好的东西总会异化为自己的对立面,这大约就是生活中的吊诡吧。
利益诱惑:办个奥数班年入上千万 声讨声音不绝于耳
如此多的学生、家长追逐奥数,让很多人嗅出了商机。记者搜索了一下,各种奥数班的招生广告多达几百万个,在这几百万个广告背后,潜藏着一个巨大的市场。据粗略估算,仅在北京市,奥数催生出来的市场规模就超过20亿元。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办一个奥数培训机构,一年少则有数百万元的收入,多则有数千万元的收入…[详细]
追根究底:奥数热潮10余年愈演愈烈 择校不废止奥数难降温
在北京,高考没有奥数加分的规定,早在2005年市教委出台的小升初政策中,就明令禁止通过奥数测试选拔。北京的问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择校机制依然存在,而奥数成绩是最重要的一项考核指标。尤其小升初没有统一的升学考试,虽然教委禁止学校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但现实中,各名校都委托社会上的考试机构招考,奥数是最重要的考试内容。奥数焉能不热…[详细][奥数产业链斩不断背后是成年人利益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