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奥数竞赛考场外的“爆棚”景象。CFP供图 |
谁让奥数“高烧”不退?
张棻
“奥数已经变成了商品!”一个长期以来始终是奥数“铁杆粉丝”的家长如今不得不这样感慨。那么,究竟是哪一只手将标榜“数学之美、思维之美”的奥数推进了功利化的迷雾,让奥数变得如此“疯狂”?
奥赛组织者说
竞赛本无罪
家长太热情
周国镇,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组委会秘书长兼命题委员会主任,同时,他还担任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以及《数理天地》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这两家机构也是“希望杯”的主要组织者。
始于1990年的“希望杯”数学竞赛,今年是第20个年头,据主办方统计,至今参加过“希望杯”的中学生累计达到1600万人次,每届超过100万人次。小学组竞赛已经举办了6年,2003年举办的第一届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有53个城市的23万名小学生参赛;次年举办第二届时,参赛城市达到83个,参赛小学生超过了30万名。
周国镇并不认为数学竞赛是奥数功利化的推手。尽管坦陈奥数的学习“只适合于百分之几的孩子,不应该成为多数人的追求”,但是周国镇仍然坚持认为“希望杯”要面向大多数学生。
他解释说,“希望杯”的初衷是想让教育资源不发达地区的孩子也有参加数学竞赛的机会,“给他们一个希望,让他们发现自己的能力,树立信心,觉得数学竞赛不是高不可攀的。”
周国镇举了一个“希望杯”命运的例子:“他是河北邢台矿区的一个学生,当时那儿的教学条件很差。老师组织他们参加了第二届比赛,卷子寄来一看,最高的一份也只有54分,其他的都只有十几分甚至几分。这个成绩如果在北京是不可能拿奖的,但是我们觉得在那个环境中他明显是个很有潜力的学生,我们给他发了三等奖。他们的老师特别激动,拿到证书和奖牌之后冲到教室说:你中了‘魁元’!这件事让这个孩子特别受鼓励,后来什么比赛都参加,发展得越来越好。免试推荐进了北航,大一入党,大三硕博连读,去德国留学学微型机器人设计……”
而当记者提到,采访发现也有不少未必适合学习奥数的孩子、在奥数班里学习吃力、在数学竞赛中考不出好成绩、反而备受挫折,周国镇认为,这可能是培训老师水平不够或者教材本身有问题:“我们的题目是在跟正常教学同步的基础上做适度延伸,不会特别难特别偏,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奥数热”日趋功利?周国镇觉得家长们应该冷静。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太切,把奥数当成了进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他说:“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好学校所有人都想进,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应该把孩子放在一个适合他的环境里。”但是家长们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不够“出色”。
各方都“发烧”
组委会也难免
尽管周国镇不赞成家长把竞赛成绩当成“小升初”的敲门砖,但在“希望杯”的官方网站上,仍然开设了“升学指导”栏目,《希望杯成绩成为决战2007年小升初的重要砝码》被列在“小升初”部分的显要位置。
周国镇认为,除了家长们的“热情”,培训机构也为奥数“高烧”出了一份力。用google检索“希望杯培训”,显示出的条目多达121万条,检索“奥数培训”,显示条目更是达到了3360万条。
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周国镇表示,组委会方面从来没举办过任何培训:“我出去讲课从来不讲奥数,我只讲数学是美的,要用数学内在的美去感动学生。”但是社会机构的培训,组委会也无法干预。“这是市场的产物,打压市场需求也是违背客观规律的。”组委会办公室主任程老师说。
虽然不举行培训,但在“希望杯”官方网站的“希望书店”里,在售的培训用书有16种,还有历届杯赛的试题、培训题20多种。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