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从2009年4月16日担任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以来,邓亚萍一直保持着低调。无论在北京青年创业园的开园仪式、青少年节能环保主题活动开幕式,还是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相关活动上,身着职业装的邓亚萍都是主持人。
认真干练,一如从前。她极少接受记者采访,理由是,做一名共青团新兵还是要先学习。
对于这位拿过18个世界冠军的优秀运动员,各类媒体的追捧程度不亚于她又拿了一次冠军。从运动员到学生,从申奥形象大使到北京奥组委官员,邓亚萍的每一次闪、展、腾、挪都让人瞩目。
一个多月过去了,怎样看待自己现在的工作?怎样认识现阶段共青团对青年的作用和意义?邓亚萍有着自己的理解。
了解青年,知己知彼 “我到了这个岗位上,思考最多的是,今天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什么渠道,让更多年轻人加入这个组织,参与团组织的各种活动。”邓亚萍说,“共青团的体系非常健全,上到团中央小到基层团支部。但是按照团中央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我们还需要更加努力。”她举例说,比如外来务工青年群体,如何很好地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了解、信任团组织,有问题有困难时找团组织,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在新形势下,团的工作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和步伐。”邓亚萍说,有时听十几岁少年讲话,看他们发来的短信,有些用词“已经看不太懂”。身为团干部,要时刻注意学习和研究青少年的特点和心理。
从5岁起跟父亲学打球,15岁进入国家队,邓亚萍的生命一直与乒乓球相连。24岁退役后,她一边读书,一边进入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工作。两次参与申奥,2008年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依旧没有离开过体育运动,没有离开过奥林匹克。她自然而然地把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思考:“我是乒乓球运动员,如果不了解对手,想打败他不可能。虽然现在的工作没有对手,但原理是一样的,知己知彼。我们必须了解这个人群,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把握他们的思想行为方式,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跟上时代,保持活力 “团的工作对象是年轻人,年轻人一直是国际奥委会关注的人群。国际奥委会在全球推广奥林匹克运动,核心对象就是青少年。每届夏季冬季奥运会后,相关部门都做出评估,看看哪些项目是年轻人喜欢的,哪些是不喜欢的,之后根据评估对运动项目进行增减和改进。”
邓亚萍举例说,原来夏季奥运会只有自行车比赛,现在加上了山地自行车和小轮自行车项目,就是因为青少年喜欢。
邓亚萍认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与共青团工作有共通之处,“紧紧抓住主要人群,这就是奥运会这个百年老店生生不息、越来越火的奥秘之一。试想,如果奥运会没有跟上时代步伐、不符合年轻人的喜好,就不可能有这么强的生命力。”
在她看来,团的工作重在对青少年引导,而且要用一种自然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因此,作为团干部,不能丧失年轻人的朝气、活力和冲劲。
角色虽变,精神不变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邓亚萍恰巧此时走马上任团北京市委副书记,目前分管国际交流和志愿者工作。
近日,国际关系学院举行团代会,邓亚萍应邀参加。她在讲话时,首先对该校200多位曾在北京奥运村工作的志愿者表示感谢和敬意。
“通过北京奥运会,我从心底敬佩这些年轻的志愿者。对于"80后",社会上对他们有过质疑,但奥运会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能够站出来,并且能够出色地承担自己的使命。”
“志愿者是北京奥运会一大收获,得到国内外一致的高度评价。如何把奥运精神转化为长效机制,是我目前的工作重点。”目前邓亚萍所负责的北京志愿者协会将要升格为志愿者联合会,目的是让志愿者深入日常百姓生活,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两次申奥,邓亚萍都是运动员代表,经历过艰苦的说服争取,经历过大悲大喜。她也因此对交流有了更多的体会:“我们要更积极主动交流,让别人了解我们,让大家彼此了解,以减少误会。青年没有条条框框,可以坦诚交流。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目前中国人的情况,增进友谊。”
今年,邓亚萍身着天蓝色服装,脸上带着微笑的献血公益广告出现在北京各个地铁站。身份有了变化,是否还将继续这些公益活动?邓亚萍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会继续做,参加公益活动与身份不矛盾,而且上级领导很支持我做这些,因为这些工作是在宣传团组织,宣传团北京市委的工作。”
如今的邓亚萍与当年那个梳着小辫,在球台上挥拍搏击的形象大相径庭。不过,她相信有一点还是不会变:“人的追求最终应该是精神上的愉悦。物质到了一定程度后,更多人会转向精神上的追求。”她相信,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慈善和志愿者事业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