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谈起解放往事 |
以绥远方式解放呼市 |
中国红1949 :呼和浩特解放前的最后一场战斗
文 / 摄影 北方新报记者 徐亚军
1949 年初,当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传到归绥(绥远省省会,今呼和浩特)城内,各种倾向立即显现出来:有的喜形与色,有的暴跳如雷,有的无动于衷。
同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解决绥远问题,将采用区别于“天津方式”、“北平方式”的“绥远方式”,给绥远军政官员和士兵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接着,在北平开始了关于解决绥远问题的谈判,形势发展之快,迫使绥远军政官员必须迅速做出抉择……
最后一场战斗
时空转换 60 年—— 2009 年 5 月 27 日 ,记者在内蒙古军区后勤部干休所见到了离休多年的魏光明老人。魏老已经 89 岁高龄,但对于和平解放绥远的那段历史,他依旧记忆清晰。
1949年初,魏光明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 22 师 64 团驻守在旗下营,为和平解放绥远做着准备。
那一年,他29岁,在团里任卫生队队长一职。
“ 1949 年 2 月初的一天,我们团与董其武的一个团在陶卜齐火车站附近发生激战。战斗从早晨六七点,一直打到下午五六点。最终,董其武的军队溃败,撤回了归绥城。我军伤亡 30 多人,其中二营五连连长韩贵在战斗中牺牲了。”魏光明回忆:“至此,归绥城以东 30 公里的地区已经全部解放。”
战斗胜利,解放军指战员情绪高昂,纷纷要求乘胜追击,迅速占领归绥城。这一消息传到归绥,全城震动。国民党军政官员惊恐万分,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乱作一团。有的焚烧卷宗,携带家眷,乱哄哄地争相逃命,有的拖儿带女,聚集车站,都想争坐最后一趟火车向包头方向西撤。
“按照中央的指示,我军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撤回了三道营子,在那里驻守了三天后,又驻进了旗下营。”魏光明说:“那场战斗是解放绥远的最后一仗。”
当年 4 月 20 日前后,魏光明所在的部队进军大同方向。 4 月 24 日,解放军解放太原。 4 月 29 日,大同 和平解放。“此时的绥远成了华北地区的孤立据点。”
“ 5 月 1 日,我们的部队整编了大同的起义军。之后,撤到卓资山整训,等待和平解放绥远。”魏光明说。
此时,撤到卓资山的解放军在部队中开始广泛深入开展统一战线的教育,“允许归绥城的国民党军人、群众到解放区来往和通商,并停止组织对董其武军队哗变的一切活动,改董其武军队为友军称号(过去称敌军),以争取缓和双方的敌对情绪,使归绥局势日趋平静。”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