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06-08 04:0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森林和绿色让人们向往。在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很多人对生态绿色怀有梦想。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张蔡庄乡峙庄村支书任忠义告诉记者:“田喜荣是带领我们实现生态绿色梦的好干部。
”
田喜荣是山西省朔州市委书记,当地群众称之为“造林书记”。
心忧京津生态 位于晋西北雁门关外的朔州市是汉代以来重要的军事边塞,地处毛乌素沙漠前沿、桑干河上游,与北京的直线距离300公里,是阻挡西北风沙入侵京津地区的重要屏障,也是京津地区主要水源供应地。2006年,田喜荣从省直机关调任朔州市长。
田喜荣出生于晋西北农村,迎着黄土高原的风沙长大。他在雁门关外的6个县区走了一圈,心里不由得凉了半截:从朔城区往西往北的西山上却没有成片的森林,难见成荫的绿树。田喜荣将林业局长找来,仔细了解情况,最终发现两大原因:一是植树造林面临严重的“先天不足”,因为当地年均气温3.9摄氏度至7.9摄氏度,年均降雨量391毫米至411毫米,年均蒸发量却达1700毫米至2300毫米,灾害性天气频繁,栽1棵树需浇水1立方米不说,栽种的树要么被风刮倒,要么旱死,再就是被冻死。二是由于长期“挖煤”,地下水系遭破坏,地表水或干涸或污染,植被难生存。
“在一个自然条件差、煤电为主的能源工业城市,怎样才能阻断自然生态恶化的趋势?”田喜荣反复思量。
田喜荣带领“一班人”,边学习边试验。一有时间他就轻装简行,深入基层,向当地林管员、农民及上了年纪的“放羊倌”取经。
想尽办法多种树 在田喜荣带领下,朔州市委、市政府形成了“造林思路”:在发展战略上,走生态优先发展的道路;在战术上,推广“大投入、高标准、保成活”的造林模式,迅速增加森林面积,尽快形成良性循环;在方法上,针对规划、投入、栽种、管护等造林关键环节,勇于创新。
田喜荣说:“我们从2008年开始,每年投入造林资金10亿元,力争年造林30多万亩,使全市每年的森林覆盖率增加2个百分点。”
“每年10亿元的造林经费从哪里来呢?”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朔州市市长冯改朵告诉记者,朔州市采取“三三制”的办法解决造林经费:上级资金加上市级财政筹资三分之一,造1亩林省里和市里各补助500元;各县区自筹三分之一资金;厂矿企业和社会筹资三分之一。朔州市规定:“以煤补林”,煤炭企业每挖1吨煤要种1棵树,补偿煤炭开采对生态的破坏。此外,市政府每年拿出100万元奖励造林先进单位、个人和优质工程。
“我们宁愿少建办公楼,也要在造林绿化上加大投入!”冯改朵说。
为保证造林成活率,朔州市采取专业队承包的栽种机制,并形成近400个造林专业队。这些造林专业队承包造林任务后,必须保证3年95%以上的成活率;工程款则按照4∶3∶3的比例分3年付清,3年后经验收合格付全款。
最近,记者驱车前往右玉县、朔城区、平鲁区采访,只见道路两旁、坡上塬下,视野所及范围油松杨树成排、柠条花开、苜蓿满地,植树群众热情高涨。
将绿色作为主色调 田喜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朔州市常年从事植树的农民1万人以上;每亩林地可种110株1.5米以上的树,需投入3000元;农民每挖1个坑可得3元,每种1棵树可得2元,每浇1次水可得1元,每卖1株树苗可得20元,加上退耕还林每亩170元的补助款,仅植树造林一项,全市90万农民人均每年可增收1000元。农民还可以在管护、柠条和苜蓿等饲草作物,以及发展畜牧业等方面获得可观收入。
经常被田喜荣叫上一起去种树的朔城区林业局长李文明说,田喜荣还有一套植树“健身经”;植树有“三好”,免费吸氧、出汗健身、为后代留下绿色生态林带,何乐而不为?
眼下,朔州市的机关干部利用休息时间义务植树蔚然成风。
一个周末,田喜荣带着从外地探亲归来的女儿、女婿和3岁的小外孙女,到京津风源治理区的生态林义务植树。全家人挖坑、放苗、填土、培土、浇水,一丝不苟,不到半晌功夫,就种了10多棵小油松,还特意为小外孙女种了1棵“纪念树”。
田喜荣满怀希望地告诉记者:“我们未来要将"绿色"作为朔州的主色调,把富含氧气的空气和干净的水送往北京,力争把风沙阻挡在朔州。与此同时,力求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解决朔州挖煤50年后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到那时候,虽然煤枯竭了,但青山在,家园一片绿色!”
(新华社太原6月3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炤坤 晏国政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