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蔡一清陪同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马伦上将参观315号潜艇。
“我们的身体虽然局限在一根钢管之内,但我们的心却包容着整个海洋”
——题记·蔡一清 英雄远去,魂归大海。
仅有16年军旅生涯的蔡一清,就像璀璨的流星划过夜空,生命虽然短暂,留下的却是耀眼的光芒。
两年过去,追思、惋惜,依然如潮水般汹涌。在采访蔡一清事迹的日日夜夜,我们也一次次被英雄壮举背后的故事所感动,一次次被这位年轻艇长的人生选择所震撼。
深海潜伏:静静地去,静静地回 人生布满选择。在蔡一清的人生航道上,幸运之门曾多次为他打开。
1991年,蔡一清参加高考。在考前的两个月,多次在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获奖的他被学校确定:保送上海交通大学。可是,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蔡一清却选择了放弃:参加考试,报考军校。父母轮流上阵做思想工作,可蔡一清不为所动。他早就打定了主意:报考亚洲唯一的潜艇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
军校4年,他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学员”,连获3次“中国航海奖学金”。毕业时,学院希望他免试攻读研究生。
读研,这又是多少同龄人的梦寐以求!可是,蔡一清却选择了基层艇队。他给学院解释说,那里离潜艇最近。
1998年,刚刚在基层工作3年的蔡一清被推荐到舰队机关帮助工作。期间,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多次参与组织重大演习、战备巡逻等任务,参与修订海军第二代《常规潜艇军事训练与考核大纲》,研制的军事训练自动化信息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
因为优秀,舰队军训处准备让他担任代理副科长。而蔡一清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下基层!处长诧异地看着他:别人都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要求调到机关,你却主动要求去基层,为什么?
在蔡一清的遗物展厅,一本复印的名叫《在C-56潜艇上》的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一本让蔡一清爱不释手的报告文学。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C-56潜艇一举击沉了10余艘德国舰船。全艇官兵荣获了“红旗勋章”,艇长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从军校学员到实习部门长,从机关参谋到潜艇艇长,蔡一清走到哪里,这本书就带到哪里。
他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段批注:军人为战而生,为战而存。一个充满血性的军人,就应该站在战争的最前沿。
这是蔡一清发自内心的告白。如果说当初选择军校是凭着青年人的一腔热血,那么他一心下潜艇、当艇长的选择,则是经过多年慎重思考后的理性抉择。尽管,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选择不是轻易就能成功:一次次重大演习的胜利,一次次昼夜长航的辉煌,只能留给历史档案,留在记忆深处。
他何尝不知,在潜艇这个静默的天地里,没有鲜花和掌声,没有宣传与名利,有的只是静悄悄地去、静悄悄地回,有的只是默默的坚守。在他的身边,多少人面壁十年,未必能破壁。然而,在这个张扬个性、炫耀自我的喧嚣年代,他还是执着地选择了大海、选择了潜艇。
他清楚地知道在军事斗争准备中一名潜艇兵的使命,也清楚地知道在未来信息化海战中一名潜艇艇长的作用。
因此,蔡一清经常用这句话与艇员们共勉:我们的身体虽然局限在一根钢管之内,但我们的心却包容着整个海洋!
深海冲锋:箭在弦上,引而待发 “艇动三分险”,这是人们对潜艇部队职业特点的概括。
315艇作为舰队新装备的首艇,必须完成一系列带有风险的试验任务。快漂脱险训练就是其中之一。
快漂,就是在潜航状态时,用一个高约2米,直径不足1米的密闭容器,靠瞬间加压顶开上盖,将艇员弹射出水面。人在容器里,每两秒钟增加一个大气压,稍有不慎,就会有生命危险。
尽管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但实际训练时,还是有不少人产生了畏惧心理。有人劝蔡一清,现在不是打仗,不要冒这个风险。蔡一清很严肃地回答:“打起仗来,什么都可能发生,什么危险都可能遇到,逃避就是失职,逃避就意味着失败!”
他第一个钻进黑漆漆的快漂容器里,第一个顺利浮出水面。在他的带动下,官兵们消除了顾虑,一个个顺利完成了脱险训练。
对于潜艇的风险,蔡一清的认识比谁都清楚。在他的学习笔记上,记者看到这样2个事例:1956年,美国“长尾鲨”号潜艇在进行新战法演练时,129名官兵葬身海底;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全艇官兵无一生还。
那一年,电视上关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的报道铺天盖地。蔡一清的母亲顿时慌了,当即拨通了他的电话:“我就你一个儿子,你能不能不去冒那个险!”
蔡一清安慰母亲说:“这比汽车出交通事故的概率还低,放心吧。”
后来,连一向支持他的妻子也劝他:“一清,你是个研究生,回地方找个工作没有问题,咱转业过平安日子不行吗?”对此,蔡一清只能歉疚地对妻子笑笑。
任何人也不能动摇他在潜艇上工作的决心。面对暗潮汹涌的大洋,他一无所惧,随时准备冲锋陷阵。在一次交流中,他这样阐述自己的想法:“选择了潜艇,就选择了把使命扛在肩上;选择了潜艇,就选择了直面风浪、暗礁。越是有风险,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来驾驭;越是有风险,越能体现军人的价值。”
这也许就是蔡一清对妻子、对母亲的回答。
深海探路:迎接挑战,拓展使命 巡弋在黑暗、诡谲的深海,潜艇兵前方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一次,315艇执行远航训练任务。当航行至公海某海域时,蔡一清突然下令紧急下潜。有人不解:雷达屏幕上没有任何可疑目标,为什么要下潜?蔡一清解释:“根据外军侦察机的规律,他们很快就会经过此海区。”果然,半小时后,当潜艇浮出水面,就收到了指挥部在25分钟前发来的电报:“你前方航向发现某型飞机一架,请迅速规避!”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中国古代的兵法之要,也是对战争指挥员的巨大挑战。在315艇艇员队宿舍走廊,张贴着世界各国反潜飞机、反潜舰艇的大幅彩色照片,并醒目标注着各种武器性能参数;在315艇会议室,摆放着多幅世界各大海峡、港口的水文气象资料图,同时详细标明了航行时的注意事项……10多年来,蔡一清收集整理的敌情资料写满了七八个笔记本,累计20多万字。他还发动全艇官兵进行专题研究,仅副作战长向吴辉一人就领受了10多个敌情研究课题。
透彻的敌情研究,使蔡一清每次执行任务前,都能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作战方案。
那一年,315艇赴工厂维修。正当官兵以为可以借机放松时,蔡一清却给大家泼了盆冷水:修艇不是休身,要抓紧时间“充电”。春节到了,蔡一清带着官兵从除夕开始修订潜艇操纵部署表。白天钻舱室,晚上查资料,每晚都要忙到一两点。一连干了7天7夜,一本30多万字的某型潜艇操纵部署表完成了!
“这本部署表,填补了海军训练史的空白。现在,它已经成了潜艇部队训练、学习的重要参考!”支队长顾祥兵提起此事时感叹道。
有人说,蔡一清不是搞设计的,却在潜艇结构上提出的问题几十回地难倒专家;他不是搞软件的,却成功开发出战术应用软件;在高度信息化的潜艇上,他却非要学习最古老的天文星象定位术……这一切,其实都是蔡一清在为打赢作准备,而且是全面的准备。
新型潜艇的很多参数没有经过实战检验,蔡一清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提高战斗力的机会。一次,他发现,导弹连续发射的时间间隔是个约数。到底最小间隔是多少?蔡一清带着技术骨干进行了反复论证,查阅了大量资料。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结果出来:导弹发射间隔可以缩短16秒!
在1秒钟可以决定一场战斗胜负的今天,这16秒对于潜艇来说意味着什么!蔡一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在迎接挑战中战胜挑战,在追求完美中走向完美,这就是蔡一清的性格。
深海励志:艇在心上,心在艇上 有战必上,每仗必胜。蔡一清对中国海军潜艇部队特殊作用有着充分的认识。
潜艇每次执行长航任务,官兵们都要写一封遗书。记者曾经翻阅过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一件件琐碎细小的家长里短、一句句生离死别的深情告白,都让人无语泪流。
就在蔡一清执行最后一次任务前,他还对姐姐说:“我在为祖国尽忠,不能为父母尽孝。希望你能承担起孝敬老人的责任。”在蔡一清心里:只要打仗,首战用我!只是他没想到,这竟成了最后的诀别!
结婚7年,蔡一清7个春节都是在部队过的。尽管家和部队驻地都在青岛,但他宁愿把爱人和孩子带到部队,和战友们一起过年。因为很少回家,以至于妻子万颖“有时想见他一面都很难!”入伍16年,他真的做到了“把艇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艇上”!
“在远去了鼓角铮鸣的和平年代,一些人的奉献意识、牺牲精神难免有所淡化、弱化。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追求安逸享受,甚至认为讲奉献、讲牺牲不入"潮流"。但蔡一清却是心装使命、志在打赢、将生死置之度外。”支队政委张伯硕如此评价。
牺牲不是一种生命的虚掷,而是一种精神的境界。几年间,蔡一清多次带领艇队前往深海大洋执行重大任务,处于军事斗争准备的最前沿。他心里明白,一旦战事发生,他们将直面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牺牲的考验无处不在,随时都可能发生。
因此,当蔡一清面对落水的战友,他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反应,立即选择了伸出援助之手。而这一次,他面对的是汹涌澎湃的大海,面对的是死神的威胁。
于是,当他也不幸落水时,尽管风大浪急,无法施救,5名官兵依然奋不顾身扑向冰冷的大海……当部门长闫三普和战士蒋啸峰游到蔡一清身边时,小蒋接过战友们抛来的绳子,把自己和艇长捆在了一起:要沉一起沉,要死一块死,决不能把艇长扔下!
然而,这一次,一心眷恋着潜艇的蔡一清把生命永远留给了大海……
在蔡一清遗物陈列馆,一枚潜艇部队的臂章深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盾形臂章的上方是鲜红的八一军旗,下方是蓝白相间的大海,军旗和海洋之间,是黑色的潜艇横截面。红色的潜艇番号,绣在了海洋的中央。这浩渺大海中的黑色轮廓,代表着神秘、伟大的使命,代表着孤独、牺牲的品质,也代表着对和平、安宁的希冀!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