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学子解决计算几何领域难题 辅导教授昨澄清“破解国际悬疑”
动辄“世界级”凸显浮躁心态
年仅20岁的复旦大学大三学生郭泽宇和25岁的博士研究生孙贺共同完成的关于“最小曼哈顿网络问题算法和复杂性”的论文,近日被第25届计算几何国际大会(SCG)录用,并受邀出席大会作报告。
昨天,该校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实,这谈不上世界级难题。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人静下心来搞科研的心态。”与此同时,社会学专家也表示,动辄“世界级”,体现了部分媒体的浮躁心态。本版撰稿首席记者 朱文娟 通讯员 罗倩
年轻的奇迹
阔别18年,内地青年重回SCG
在位于丹麦奥胡思大学湖岸剧院的第25届计算几何国际大会上,复旦大学20岁的大三学生郭泽宇代表论文作者向大会做了报告,报告题目是“最小曼哈顿网络是NP-C”。
这意味着,计算几何领域这一10年未决的重要问题由这两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成功解决了,而此前,中国内地研究机构阔别SCG大会讲台也已经18年了。
“给定平面上的一个点集,构造总长度最小的网络,使得任意两点之间都有长度最短的路径相连。”这一根据曼哈顿城市地图而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被称作最小曼哈顿网络问题,在城市规划、网络路由、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以及计算生物学等众多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上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Levcopoulos等人提出了最小曼哈顿网络设计的3个重要问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即是确定这一问题的计算复杂性类。
当时,没人信本科生能攻克难题
据悉,最小曼哈顿网络问题是复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给自己指导的本科生所开设的题目。
自2007年起,复旦大学大一学生郭泽宇和他的指导老师孙贺就开始致力于“最小曼哈顿网络问题算法和复杂性”的研究。
当时,国际主流数学家对这个难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没有人相信这两位年轻人,尤其是一位20岁的本科学生会攻克这一难题。
2008年6月,郭泽宇申请了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中的“莙政学者”项目,这既让朱洪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孙贺这两位项目指导老师感到欣喜,也让“莙政学者”的评审专家捏了一把汗:他能成功吗?
基于鼓励本科生创新和支持年轻人闯劲的考虑,郭泽宇最终得到了“莙政学者”的资助。
200天,他们经常数小时相对无言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天才是99%的汗水+1%的灵感。郭泽宇与孙贺对此深有体会。
从去年4月到10月,整整200天。无论是在指导老师孙贺的办公室内、在贵阳暑期学校操场上漫步,还是在赴香港大学共同访问的火车上,这一问题无不萦绕在两个年轻人的脑海中。
“经常是两个人各自拿一张纸,只是想着解决办法,不知不觉中4个小时过去了,两个人之间一言不发。”孙贺这样回忆道,这一难题陪伴他们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漫长的思考换来了灵感的闪现,经过200多个昼夜的思考和探索,这10年未决的难题终于被他们所破解。他们将所有的证明细节重新整理,并绘制了证明过程中所需要的每一幅插图。
去年11月底,他们将论文投稿至第25届计算几何国际大会。最终,两位年轻人不负众望,他们的论文在近170篇文章中脱颖而出,被大会录取,并作为最佳论文之一应邀投稿至世界顶级期刊《离散与计算几何》。
“世界级”之惑
这谈不上世界级难题,望多为青年钻研精神喝彩
复旦本科学生解决了这一计算几何领域难题的消息传出后,一时间,“复旦学生破解10年国际悬疑难题”、“复旦学生破解世界级几何猜想”的消息就登上了各大媒体。对此,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朱洪教授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其实这一难题谈不上是世界级难题,它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完全不能相比。只是由于这一问题10年左右都没有人能解决,而现在我们的学生证明了,大家都非常高兴,我们认为这至少是一个进步。”
朱洪坦言,现在媒体的报道让他们颇感压力。“其实我们认为,在这件事情中,最值得肯定的是我们的青年学生能够沉下心来,参与到这样的研究之中。至于这个难题是否能被称为世界级难题,并不重要。”
朱洪进一步解释道,所谓“最小曼哈顿网络问题”,通俗来讲就是指网络上两点之间的通讯所花的代价,人们希望能做到最小的代价。“郭泽宇和孙贺所做的事情就是,证实了要找到最小的代价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努力去寻找一个近似的最优的通讯方式。”朱洪教授表示,就像以前曾经有人试图将一个角分为三部分,很多人都在努力寻找具体做法,但是后来终于有人证明单纯用直尺和圆规是做不到的。郭泽宇和孙贺的结论,就是向人们证实了要找到精确、快速的算法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降低要求来寻找一个近似的算法。
朱洪教授透露:“目前他们已经开始在做新的课题,就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近似的最优的解决方式。”
朱洪认为,这件事情的正面意义就在于年轻人锲而不舍地研究问题、探索难题的精神。“现如今,大学生更应该深层次的素养,在本科的时候就沉下心去搞科研,有探索难题的勇气。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追求‘世界级’的轰动效应。”
专家说法
媒体动辄“世界级”现浮躁心态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认为,现在所谓的“世界级难题”、“国际级猜想”多如牛毛,而解决思路也同样多如牛毛,实际上真正有突破性的解决思路却很少。顾晓鸣认为,部分媒体之所以对“世界级难题”、“国际级猜想”这样的话题总是非常热衷,甚至于夸大炒作,是由于仍有那种“赶英超美”的思路。“仿佛解决了一个世界级难题,就表明我们站在了科研的前沿。”
“无论如何,我认为,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做科研,并且做出了成绩,是绝对值得赞赏的。”顾晓鸣表示,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求学生能够静下心来搞研究。“首先应该了解你所研究的领域有哪些难题,其次要考虑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也就是要比这些难题再‘高出一公分’,因此,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才是最重要的。”
顾晓鸣进一步表示:“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媒体不应该太浮躁,在报道的时候,要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科学,不要动辄将目标、意义复杂化,而是要鼓励那种踏踏实实搞好研究的态度与作风。”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