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阳光异常刺眼,马俊瑞惬意地哼着当地民歌“花儿”,眼睛眯成了一条线。
马俊瑞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三甲集镇水家村村支书。今年6月1日,当在电视上看到广河县不再被国家禁毒委列为“挂牌重点整治地区”的消息之后,他兴奋得很。
一传十,十传百,“摘去毒帽子”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振奋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说,只有广河人自己才能体会到这个消息意味着什么:广河从1984年起被人们称为“毒窝子”,从1999年起被国家禁毒委戴上重点整治的“毒帽子”,此后,经过20万广河人9年禁毒人民战争的艰辛努力,现在终于铲尽了“毒窝子”,甩掉了“毒帽子”,彻底摆脱了这个套在全县人民身上和心上的沉重枷锁。
广河,这个甘肃省面积最小的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西部商贾云集、茶马互市的一个重要商埠,有“西部旱码头”美誉。计划经济时期,这里消退了商埠的风采,由繁荣到沉寂,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再次点燃了这个“旱码头”的无限商机,“茶马互市”又喧哗起来,在通往云南的公路、铁路上,常年往返活跃着一批“广河商人”。然而,再度让这里名声鹊起甚至于闻名国外的,不是日益兴隆的集市贸易和“皮毛集散地”,而是随着云南茶叶一起北上的“金三角”毒品交易和吸毒贩毒成风、蟊贼遍地的小镇“三甲集”。
广河当地曾流传“下云南上前线(东部),一来一去几十万,杀了脑袋也情愿”的说法,甚至出现了“杀了老子儿子干,杀了丈夫妻子干”的家族式贩毒现象
三甲集,这个距离甘肃省会城市兰州86公里的小镇,4万余人,是广河县最大的一个乡镇,史称“西北第一集”,是甘肃、西北乃至全国知名的皮毛、活畜、茶叶集散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城乡经济的搞活,一些善于经商的三甲集农民在毒品高额利润的诱惑下铤而走险,开始充当外地和境外大毒枭贩运毒品的“马仔”;进而以身试法,开始冒险向西北地区贩运毒品,借助家乡人地熟悉又是商品集散地的优势,致使毒品交易和吸毒行为在三甲集镇异常活跃,进而在广河县境内蔓延。
广河当地曾流传“下云南上前线(东部),一来一去几十万,杀了脑袋也情愿”的说法,甚至出现了“杀了老子儿子干,杀了丈夫妻子干”的家族性贩毒现象。
广河县公安局副局长、三甲集派出所所长马宏彪,以前是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他回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警方只要不动声色地将卖毒品"零包"的人控制在家里,一天"守株待兔"就能抓住十几个前来取"货"的,最多的时候达到20个左右。”
广河县禁毒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1989年至1999年10年间,全县在册吸毒人员每年平均增加170多人,最多时曾达到1831人,因涉毒被打击处理的有948人,其中被判处死刑(含死刑缓期执行)的多达79人,最多的一年13人被判死刑。
严重的吸、贩毒活动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今年60岁的三甲集镇水家村党支部书记马俊瑞说,毒品问题最严重的时候,蟊贼明目张胆地四处晃悠,家里连一只小鸡都养不住,农具、自行车根本不敢在门前放,就连晾在绳上的衣服也会被偷走。田里的玉米棒子还没完全成熟,就被吸毒者乘夜色偷光了。
偷东西的大都是当地的吸毒人员,偷到后立刻找人卖掉,然后去买一个个包包(零包毒品)抽。
1999年,广河被列为全国、甘肃省毒品重点整治县。“从那时起,广河县就被正式戴上了"毒帽子";毒品,成为套在当地干部群众身上的一道沉重枷锁。”县委书记、县禁毒委主任妥建福说。
广河县有几大工作难点,禁毒年年位列第一。当地干部戏称,“在三甲集上班,想见多大的官都不难”
面对严峻复杂的毒品形势,广河县以“摘毒帽”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方针,全面组织实施了“三个三年”合计九年的禁毒规划。
近年来,广河县全县主攻的工作有几个难点,禁毒年年位列第一。
从2000年起,甘肃省开始实施第一个三年禁毒规划,广河县将禁毒工作列为乡镇年度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广河县是临夏州毒品问题重点整治地区,而三甲集镇则是广河县重点整治中的重点。这个位于洮河边的小镇,登记在册吸毒人员多达900多人,占整个广河县吸毒人员的50%以上。
因此,当地干部们说,抓好了三甲集的毒品问题,就等于抓好了全县的毒品问题。
马宏彪回忆说,前几年,主管全省政法工作的省委原副书记陈学亨每年都要来三甲集几次,他对这里的吸毒人员情况了如指掌。三甲集镇原党委书记马荣对此记忆犹新:“若有干部在汇报时隐瞒有关情况,都会被陈学亨书记发现并严厉地批评。”
现任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罗笑虎,省禁毒办主任、省公安厅纪委书记曹义鸿,也因为多次到三甲集督导检查禁毒工作而被当地干部群众所熟悉。
当地干部戏称:“在三甲集上班,想见多大的官都不难。”
从2000年开始,包括三甲集在内的广河县各乡镇都实行了县级领导包乡、乡镇干部包村、派出所民警包片、村社干部包户的“四包”责任制。
广河县是一个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县之一,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每年不少于25万元的禁毒专项经费。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投入禁毒经费110万元。
去年初,广河县立下禁毒“摘帽”军令状,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摘帽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摘帽”工作方案,全力推进禁毒斗争的深入发展。
被抓获的吸、贩毒人员说,“三甲集管得太严了,在这里吸、贩毒,出事的几率非常高”;广河县禁毒办的人说,现在要破获一起毒品案,还真不容易
今年5月下旬,三甲集派出所民警在工作中发现,有一甘肃省临洮籍人多次从云南往广河运输毒品,此人既不坐火车,也不乘飞机,而是坐班车一站一站的倒车,目的就是突破监管的薄弱环节。
5月28日,警方掌握到这名运毒人员已到达甘肃省临洮的确切信息后,立刻赴临洮布控,在临洮县一客车上将运送毒品的犯罪嫌疑人冯某抓获,当场从其手提包里查获毒品海洛因4块1444.6克。
广河县禁毒办主任、县公安局副局长马志平告诉记者,随着全县打击力度的加大以及毒情形势的持续好转,现在要破获一起毒品案件还真不容易,“只能到外地去挖毒品案子了”。
被抓获的吸、贩毒人员也向警方坦言:“三甲集管得太严了,在这里吸、贩毒,出事的几率非常高。”
据统计,2005年以来,全县共破获毒品案件100起,缴获毒品海洛因10691克,捣毁贩毒团伙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36名。
同时,广河坚持清理本地“毒源”与打击外流贩毒相结合,专门制定了《打击外流贩毒专项行动方案》,有效地肃清和控制了毒品犯罪。
去年1月和6月,广河公安机关配合临夏州公安局专案组,分别破获了两起跨省、跨国贩卖毒品大案,缴获毒品海洛因近24公斤,抓获犯罪嫌疑人11人,斩断了一条流向广河的贩毒通道。
据统计,广河县因毒品问题诱发的刑事和治安案件,分别由2001年的77起、18起,下降到2007年的各两起,分别下降了97.4%和88.9%。
广河县累计发现的1186名吸毒人员中,已有584人戒断3年以上,戒断率高达49.24%,如此高的戒断率在世界上也算是一个奇迹
马素素,今年42岁,广河县城关镇双泉村3社农民。
1987年,和大多数吸毒者一样,在别人的诱惑下,出于对毒品的好奇,他染上了毒品。从此,一步步误入歧途。
为了满足“吸一口”的愿望,他瞒着家人和亲友,四处骗取毒资,后来开始变卖家产,被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从戒毒所出来后,他又开始复吸,随着毒瘾的加重,竟然将全家6口人赖以生存的一亩半耕地卖掉了。
正当马素素几乎对戒毒绝望之时,他所在的城关镇清真华寺寺管会及时接纳了他,并指定该寺原寺管会主任马正贤对他实施帮教。
马正贤果断地对其采取了“三帮”办法———即帮思想、帮就业、帮生活。此后,马正贤经常与他促膝长谈至深夜,不断用伊斯兰教义、教规,结合政府禁毒的有关政策对其耐心开导。同时,在生活中对马素素进行关照,通过各种渠道,先后为他家送去钱物价值2000多元,及时解决其家庭实际困难,免除了他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结果,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一个深受毒品危害长达10年之久的“瘾君子”,就彻底与毒品决裂,并被清真华寺接纳为寺管会成员之一。如今,马素素已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生意人。
对马素素进行帮教的清真华寺,是广河县境内560多个清真寺中较知名的清真寺之一,该寺先后主动帮教7名吸毒人员成功戒毒。
广河县97.9%的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县内宗教团体多、教职人员多、信教群众多。广河县禁毒部门立足这一实际,积极引导宗教界发挥他们的特殊优势,用伊斯兰教教义进行感化,触及吸毒人员心灵,促使其自愿戒毒。
截至目前,全县先后有63名吸毒人员通过宗教界的帮教劝说,彻底戒断了毒瘾。
为了全面巩固强制禁毒成果,广河县狠抓吸毒人员社会帮教工作,建立了帮教干部、吸毒人员亲属、清真寺阿訇、村社干部、包片干警“五位一体”的帮教组织205个。
同时,禁毒部门对每一位吸毒人员都建立了档案,发放了禁毒工作家庭服务袋,填写了吸毒人员台账、明白卡,基本形成了一人一卡、人随卡动、卡随档动的规范化、动态化管理。
广河县民营企业起步早,全县大小民营企业有1300多家。近年来,先后建立了3个吸毒人员帮教就业实体,已先后帮助56名吸毒人员走向新生。
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帮教,广河县累计发现的1186名吸毒人员中,已有584人戒断3年以上,戒断率高达49.24%———如此高的戒断率在世界上也算是一个奇迹。
广河县县委书记、县禁毒委主任妥建福说,目前全县已创建巩固“无毒乡镇”6个,“无毒村”72个,覆盖面分别达到了66.7%和70%。
社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禁毒工作的满意率从2001年的78.5%上升到目前的93%。
周文馨 赵志锋
本报兰州6月24日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