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构筑农村经营新体制——安泽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2009年07月25日05:0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山西日报
  时间:2009-07-25 04:14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编者按

  当前农村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小生产难以对接千变万化大市场,成了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瓶颈。
在安泽县这个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当地解决了温饱的农民,外出打工返乡的青年和农村“能人”“抱团发展”,在自觉、自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纷纷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了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这种产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提高,符合农村的实际,顺应了农民的意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安泽县的探索和实践,为全省各地正在蓬勃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盛夏时节的安泽,青山绿水中透着勃勃生机。

  一连几天,杜村乡小李村村民申健多次找到兰星养羊合作社负责人赵瑞红,要求加入合作社。他说,先前不知道加入合作社有这么多好处,瞅着早入社的人腰包一天天鼓起来,加上自己跑出租效益也不好,就眼热起合作社来……

  申健的话既反映了安泽县农民“抱团”闯市场的迫切愿望,也显现出这个山区小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动效应。县委书记梁若皓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载体。农民借合作社搭起致富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找准了市场对接点,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合作生金”。这些农民自觉、自发、自主、自愿发展起来的合作社,是“小生产”对接“大市场”的探索,更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开锁金钥匙。

  样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长”历程

  提起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少人会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吃“大锅饭”的情形。在历史的记忆中,农村合作社是消极怠工、效率低下的代名词。经过几十年的沉寂,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次以全新的概念和蓬勃的生机出现时,令人振奋。

  尉昌华是安泽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6年3月,他和5户农民筹资106万元,注册成立安泽天乐农产品销售服务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农副产品销售、粮食购销、新品种引进推广和技术信息服务等。合作社成立前,尉昌华就走村串巷,从农民手中收购粮食,再贩到外地去赚几个钱。“由于人手少,资金有限,信息不灵,想把生意做大,总成不了气候。”这便是尉昌华成立合作社的动机。

  苦于分散经营,疲于小打小闹的几户农民在尉昌华的游说下,一拍即合,注册成立了天乐农产品销售服务专业合作社。起初,他们只是像几只小船捆绑在一起,在市场的风浪中扬帆。“虽说筷子成捆抵大梁,但太分散,作用还是有限。成立合作社就是要造大船的……”随着尉昌华认识的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日臻完善,其作用也与日俱增。

  3年多来,尽管土地还在社员每家手里,种植、管理还由社员每户操持,但合作社社员的技术培训、新品种推广、购买农资及农产品销售,都有合作社专人负责。对普通社员来说,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烦恼交给合作社,自己只管放心地忙生产。天乐农产品销售服务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54户,跨区域覆盖全县6个乡镇,拥有固定资产41万多元。社员现有耕地4680亩,2008年社员人均纯收入5600余元,高出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46%;

  2008年合作社销售收入232万元,赢余返利30余万元。

  在经历金融危机对农业的重创后,尉昌华和他的那些社员们更深切地感受到“抱团”发展的好处——在规避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同时,把个体优势转化成了规模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步入佳境的“天乐”积极发挥安泽是山西玉米主产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在沁河两岸实施5000亩玉米丰产方基地建设项目。通过示范项目,推动科技入户,预计每亩增产200公斤,154户社员土地可增收117万元,示范带动1000余户农民。

  最早诞生的“天乐”或许不是今天发展最大、最好的合作社,尉昌华或许不是现在最有眼光和魄力的拓路者,剖析这个合作社的“成长”历程,不难看到安泽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脉络,听见其铿锵前行的脚步声。

  溯源:农民加入合作社积极性高涨的背后“推手”

  今天的安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农民创办或是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县工商局数字显示:截至6月30日,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78户,成员出资总额4837万元,成员452人,其中农民443人。尤其是今年,合作社发展之迅疾,势不可挡。今年1-6月,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7户,成员出资总额2141万元。

  采访中发现,新的合作社管理更加规范,合作领域更广,前景更好。从行业看,包括养殖、种植、加工、销售、技术和服务各业;从合作领域看,已从单一的生产环节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从服务内容看,提供技术、生产、市场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和信息;从兴办方式看,有种植养殖大户或营销经纪人带头的,有能人和村干部兴办的。

  杜村乡僻处安泽县东南一隅,农民以种植业为主,广种薄收,效益低下。但这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早,势头也最猛。目前,这个乡的11个村,组建起28个养殖、果蔬种植及从事加工营销等富有产业特色的合作社,呈现出建一个组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群众的可喜局面。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规模,无论是经济状况还是产业格局,杜村乡几乎是安泽的缩影。解析杜村乡合作社遍地开花现象,不难看到其背后“推手”的力量。

  “能人”牵头领办——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涌现出一大批致富“能人”。安泽大大小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是那些有胆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科技带头人、种植养殖大户、经纪人、村干部等农村“能人”牵头领办的。时下,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批返乡农民工给“能人经济”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李村王涛从外地打工返乡后,和几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筹资90多万元,建起阳光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统一建设、购种、管理、防疫、销售,产供销一条龙。在刚建起的几排猪舍前,王涛历数着成立合作社的好处:“合作社规模越大,中间环节越少,利润空间就越大。这种经营方式不光让土地充分利用,还能把当地大量的玉米就地转换成饲料,带动更多的人致富。”尽管眼下生猪市场不好,王涛仍信心满怀,“我们养殖场自繁自育,按生猪生长周期,到年底纯收入能有18万元,明年可出栏育肥猪3000头,纯收入60多万元……”

  政府“站位适中”——如何让农民走进市场,增加收入?像其他地方一样,杜村乡也出台过一批批富农项目让农民去实践,但往往“颗粒无收”。究其因,不是农民缺少积极性就是不能自主发展壮大。

  “我们坚持引导不主导,扶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通过市场调节,让合作社经受考验自我壮大。”杜村乡乡长冯清华这样解释政府是如何“站位适中”的。郭庄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乡政府引导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家合作社。2008年11月筹建之初,乡政府通过协调信用社降低放贷门槛,简化审批手续,采取土地流转置换方式,解决了合作社的启动资金和占地问题。同时,不强制规定项目类别,不下达任务指标,不干预合作社内部事务,确保了合作社民办、民管、民受益。目前,创业合作社10户农民存栏蛋鸡5万多只,年纯收入上百万元。二期工程完工后,户均养鸡达万只。

  管理“聚沙成塔”——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初衷,就是要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整合起来,形成对外的整体竞争力,产生1+1>2的效应。这就必须摒弃以往单打独斗的松散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维,走制度化、规范化的路子。

  小李村阳光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为保证合作社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就聘请长治规划设计院对养殖场布局、产业发展等做了系统规化,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法》建立了一套操作性强的制度。在郭庄创业养鸡农民专业合作社墙上,财务管理、民主管理、收益分配、免疫程序等重要制度公示清楚,以确保合作社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合作社成员李先跟数着刚卖完一车鸡蛋的钱,笑逐颜开:“好制度人人遵守、好管理户户受益。合作社能有今天,离不开依法规范运作。”他给记者展示前景:合作社集中了大家的智慧和能力,安泽生态好,鸡蛋也“绿色”,我们打算注册商标,让鸡蛋有品牌,在全省更有名气。

  效应:困绕“三农”的问题有了开锁金钥匙

  安泽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路径,是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好形式,构筑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载体。它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农村集体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问题,还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梁若皓(安泽县委书记):在农村,农民是实践的主体。政府规划好道路让农民走,不如让农民自己走。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增收,光靠领导拍脑袋、行政推动不行,但不管不问也不行。当前农村最大问题就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难以对接“大市场”。虽然安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是很多,发展不平衡,但我们注重起步稳妥,逐步发展,工作重点是质量的提升和发展环境的优化,最终目标是要把遍地开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为解决“三农”问题趟出一条好路子。

  高成锁(安泽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村出现的许多新问题。诸如土地合理流转、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农村共同富裕等。首先是土地问题,无论是养殖业,还是种植业,要有产量和规模,前提是土地。尽管全县人均土地不少,但一家一户农民土地还是有限,合作社的社员将土地通过置换、租赁等形式集中起来,便于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只有激活农田里的资本,农民才能真正从土地里获得最大的利益。

  魏金平(杜村乡党委书记):近一年来,不少返乡农民工在创业中纷纷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既提升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又带动农民学习新技能,让传统农民逐步转化为农业产业工人,走出了一条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好路子。目前,杜村乡的28个专业合作社,吸纳返乡农民工百余人,带动300多名返乡农民工实现创业和就业。一些社员说,在家门口,在自家的地里,给自己打工心里特别踏实,再也不用担心拖欠工资和牵挂老人孩子了。

  王涛(小李村阳光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我们借专业合作社这个龙头,一个个过去的“泥腿子”,今天当上“社大王”。资金“抱团”,生产“集团”的好处就是增强了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再不会像过去那样,一个小浪也能让一家一户“船翻呛水”。我们5户合作者,地位平等、自愿加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社提高了我们农民与市场的话语权,化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增强了农民对市场的控制力。

  本报记者 范林鹏

  (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