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三分制:
深圳再当改革先锋
迟到的改革6年后受命重启,铁腕推进“不谈条件、不讲价钱,坚决执行”
■本刊记者/陈焱
7月最后一天的下午,上任才一个月的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王荣召集干部开了一个大会,大会的主题不是反腐倡廉,而是政府机构改革动员。
就在两个月前的5月26日,《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发布。去年天津滨海新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两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相继亮相,而深圳被列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引来的关注有别于津沪,不仅因为深圳是特区,拥有立法权,有更大的改革自由度,更因为深圳首先提出了在行政体制改革上实现突破。
舆论普遍认为:两个方案的相继发布预示曾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的深圳,将再次步入一个改革开放的新阶段,拥有经济特区头衔、在经济战场扮演了29年“急先锋”角色的深圳,又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担当起“先行军”。
按照规定,这轮被全国关注的政府机构改革要在10月1日前完成。从方案公布到改革基本完成只给两个多月时间,深圳市政府的决心和信心“史无前例”。改革后深圳市政府设置31个工作部门,比改革前减少15个,精简幅度达三分之一,同时按照大部制思路将对现有机构进行全面重组,建立起“委”、“局”、“办”的政府架构。
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开,就是被人们普遍关注的深圳“行政三分制”,这也是深圳此次行政改革最被寄予希望的改革内容。按照改革者的设想,使权力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从而达到防止公职人员滥用权力的目的。
事实上,深圳酝酿“行政三分制”改革已经有8年,2001年就曾一度启动,并在2003年被当时的深圳市主要领导高调对外透露。然而后来,这一被广泛期待的探索却搁浅静默。
“此次改革是自2001年起中央编办开始在深圳试点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改革。它不是简单的机构撤并,而是政府机构全面的、重大的、系统性的再造。”“行政三分制”设计者之一、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敬仁说。
“到了改革改革者的时候了”
深圳“行政三分制”改革曾经沉寂了很长时间,是什么机遇让这项探索又重新启动?
其实这项改革从2001年开始就没有停止过,2002年曾在国土、交通两个局做试点,2003年在全国两会上这个消息被代表透露,在官方的授意下我们也开始接受记者的一些采访,但当时的宣传还是很有限的。2004年,我们发现与大部制、三分制相关的一些配套措施还不完善。
六年前虽然未获实施,但在体制、社会层面、政府内部、社会监督、NGO、社区建设等方面都铺垫了很多,目前深圳实施“行政三分”的条件已经成熟。现在出台的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案,基本上体现了“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实现了决策和执行两个部门之间的分开。此次改革也是自2001年起中央编办开始在深圳试点以来最重大的一次改革,是与中央转变政府职能,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协调的思路最为接近的一次改革,同时还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它不是简单的机构撤并,而是政府机构全面的、重大的、系统性的再造。
现在重启基于多重因素,随着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大篇幅强化行政体制改革,中央对行政体制改革有了明确的表态,再加上省委书记汪洋的推动,才有了如今的旧事重提。像深圳这种历史包袱小而市场经济发育又较为成熟的城市,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政府职能的转型作出先行一步的尝试。
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列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首位,有什么样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主要做的是经济领域改革,30年来容易改的已经都改了,现在该进入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市场体制下的政府应该是一个亲市场、亲社会、亲居民的服务型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当中,政府处在一个主导地位,是一个设计者,是一个推动者,但同时政府也成了市场发展的一个阻力。过去政府是改革的推动者,现在反过来该给自己动手术,改革改革者。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