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深圳市召开政府机构改革动员大会,同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下称《方案》)正式向外公布。
根据《方案》,改革后,深圳市政府将减少15个机构,精简幅度达三分之一。
“这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机构改革,一旦成功有可能在珠三角推广。
据了解,此次深圳政府机构改革从今年7月开始正式部署实施,计划到10月1日以前,改革基本完成。
行政编制总额没有突破
一直关注深圳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主任马敬仁教授向记者表示,这是深圳启动行政体制改革以来,出台的一个比较理想的方案,基本上体现了“大部制”改革的思路,实现了决策和执行两个部门之间的分开。
“就目前而言,部门裁减和机构调整是比较大的动作,现在已经架起了一个架构,关键是以后相关制度的完善。”
据了解,深圳改革后政府工作部门将比改革前实际减少机构15个,精简幅度达到了1/3,大大低于中央规定大城市为40个左右的机构限额,而行政编制总额没有突破。
“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刻不容缓。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不是机构进行简单的拆分,而是按照新形势新要求,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强化服务质量。”深圳代市长王荣在动员大会上表示。
根据《方案》,深圳将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基础上,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深圳市政府将设置31个工作部门,并根据部门职能定位分别命名为“委”、“局”、“办”。
其中,主要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并监督执行的大部门,称为“委”;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机构,称为“局”;主要协助市长办理专门事项,不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称为“办”。同时,将一部分主要承担执行和监管职能的“局”,由承担制定政策、规划、标准等职能的“委”归口联系,将一部分“办”交由市政府办公厅归口联系。
对于这次机构改革可能存在的困难,丁力认为,部门合并,但是编制没有减少,“大部制改革是要减少中间环节,增加效率,减少工作量,到最后就是要减少人员。这在将来是一大难题。”
轮廓初定
早在2003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大部制”改革的探索,建立起了大交通、大文化、大城管、大经济的格局。然而,当时所设想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互相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一直以来并未能够实行。
而作为此次深圳政府机构改革最大的看点,是首次出现了“委员会”这一政府部门架构,并对不同职能部门领域进行了分拆合并。设立的7个委员会包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委员会、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交通运输管理委员会、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居环境委员会。
此外,整合原有的人事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整合原文化、旅游、体育局为文体旅游局。成立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原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知识产权局的职责,以及卫生局饮食环节的食品监管职责整合划入市场监督管理局,上述三局不再保留。
据了解,根据方案,深圳政府现有直属机构中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司法局、审计局、口岸办、台办共7个机构暂不作调整。此外,市委驻深单位工作委员会有关驻深单位管理的政府职能划入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驻深单位党的工作职责划入市委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不再保留市委驻深单位工作委员会。(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钟良)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