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再度遭遇企业产权改革命题 |
作为中国股份合作制的诞生地,浙江台州再度遭遇企业产权改革命题,不同的注脚在于,30年前,台州国有企业占比90%以上,而现在,民营经济占比99%。
本报记者 赵飞飞 上海报道
诞生股份合作制度的中国民营经济重镇——浙江台州,30年后遭遇命题的轮回:股份制再造。
而不同的注脚在于,30年前,台州国有企业占比90%以上,而现在民营经济占比99%。
本报记者独家获悉,台州政府近期开列了一份目录,包括销售额达到5-10亿甚至以上的100家民营企业,政府计划2009、2010、2011三年,帮助它们完成股权的改制。“年内完成24家,目标是希望能达到上市公司的股份结构标准。” 台州市经委主任张锐敏告诉本报记者。
100家民企股份再造,这场由政府主导的民企改制浪潮,与30年前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相比,是一次微妙的反向操作。这也是自绍兴掀起民企监管时代之后,在民营经济发源地浙江,再次出现与其历史基因迥然不同的改革动向。
对于台州来说,这次改革设计,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政府希望能引进外资、国资注入民企,丰富单一的民营经济结构。“至关重要的是民企产权制度的改革,也是推动台州民企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民企民资占台州经济总量60%、70%亦未尝不可。” 张锐敏解释说。
改革的出发点来自以下颇显触目惊心的数字:8月21日,台州统计局公布,1-7月,台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58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3%,与此同时,台州上半年的GDP增幅4.4%,增幅列浙江末位。
台州市统计局此前对台州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调查发现,上半年企业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的仅占被调查企业6.1%,基本发挥的占59.5%,发挥不足和发挥严重不足的占34.4%。
这让历史和现实交织的矛盾变得模糊——在规模10亿这个量级,民企已经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时,源自30年前的股份制改革带来的制度红利,是否可以延续?改革的裂变,仍继续期待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还是需要有形之手适时介入?
2008年台州最大的民企飞跃集团一度濒临破产,当时这一事件经过政府的积极处置产生了不错的效果,这似乎让眼下有形之手的介入当仁不让。
“不愿意参与改制的企业可以先看着,我们以点带面。”张锐敏说。
[1] [2] [3]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