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庆祝建国60周年最新消息

定陵挖掘历时一年方见宫门 大公鸡探路地宫(图)

定陵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10公里的大峪山下。1959年9月30日建馆。图/CFP

  ■那一刻

  这时,年龄最小的孙宪宝进去,移开了顶门石,并用身体顶住,让其他人把门彻底推开。至此,关闭300多年的地宫大门终于敞开。

  ■亲历者

  孙宪宝,昌平区长陵镇村民,定陵挖掘队队员,现年72岁。

  “我觉得我亲手做的工作,从发掘出土来说,没有走弯路。”一位自称“掘皇陵人”的老人回忆53年前定陵挖掘的情景时说。他就是当年带队挖掘定陵的考古队队长赵其昌。现在已经80多岁,居住在京郊一处农家院中。

  孙宪宝,昌平区长陵镇村民,定陵挖掘队队员,现年72岁,从挖掘第一锹土开始到全部文物出土,他全程参与,成为非文物专家的重要参与者。他的视角更具有平民特色。

  吴晗提出挖掘计划

  定陵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寝。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座由考古学家主动挖掘的皇家陵寝,它的挖掘颇具戏剧性。

  最初提出挖掘计划的是著名明史专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

  据赵其昌回忆,由于吴晗长期研究明史,特别想了解陵寝下面的秘密。1955年末,由吴晗发起的一份由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吴晗、张苏六人签名的挖掘考古计划书上递国务院。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收到报告5天后,批示“原则同意挖掘”。

  就这样,一份由历史学家正式提出的挖掘古代皇陵的考古计划,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批准。不久,由北京市委、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文化部联合组建的考古队成立,一次秘密的考古行动在1956年春开始了。

  在整个挖掘计划中,定陵其实只是个替代者。挖掘皇陵的首选此前一直是长陵,即明代皇帝朱棣的陵寝。因为整个十三陵中,长陵规模最大,保存得也最完整。

  然而,对长陵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最终,考古队决定,先另找一个陵墓进行试掘。就这样,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进入了考古队的视野。

  挖掘点锁定绑票处

  1956年5月,挖掘工作正式启动。面对如此浩大的陵寝,考古队一时不知从何下手。

  据当时参加考古队挖掘、现居住在昌平长陵镇的村民孙宪宝回忆,考古队来到定陵后,从宝城前开始勘察。几天奔波,队员们精疲力竭,却一无所获。

  一天,当队员们转悠到宝城一角时,队长赵其昌发现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

  经观察,这个洞口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这是地宫入口!”赵其昌说。他立即把这一情况报告给当时中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经过多次协商,最终决定把挖掘地点定在此处。这就是传说中的土匪绑票处。

  孙宪宝说,这个洞口十分偏僻,村民种地的时候也不轻易去。当地村里老人讲,只有旧社会土匪绑票时才会把人质放到里面。

  1956年5月17日,在一个晴朗的天气中,定陵发掘正式开始,这也宣告了中国历史上首个皇家陵寝的挖掘工作启动。

  挖掘3月毫无头绪

  挖掘先从探沟开始,直到挖至一米深时才在宝城内侧墙壁上发现了一块砌在墙里的石条,擦去石条上的泥土,3个刻在石条上的字显露出来:“隧道门”。

  这给了考古队极大的信心。随后,“大中”、“左道门”、“右道门”、“宝城中”等字样陆续出现。赵其昌把这些字样发现的位置绘到纸上,希望构建起一幅建筑设计图。

  十几天后,考古人员在城墙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券(xuan)门,同时在探沟两侧发现了两道砖墙,两墙之间形成一个隧道,伸向宝城的深处,考古队判断这就是通向地宫的隧道。

  为减轻挖掘工作量,考古队没有继续第一条探沟的挖掘,而是在第一条探沟的延长线上挖开了第二条探沟。但是3个多月过去了,第二条探沟一直没有新的发现。

  金刚墙刻字破天机

  挖掘队员孙宪宝回忆说,挖掘定陵使用的是一种洛阳生产的探铲。这在当时是一种挖掘古墓的常用工具,长约30厘米,直径有碗底那么大。

  进入9月,挖掘工作出现转机。一天,在第二条探沟的深处,挖掘队员栾世海、孙宪宝等人挖出一块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大伙欢呼不已,立即跑去报告。“这就是一把打开定陵大门的金钥匙。”赵其昌说。考古队在通向宝顶中心的方向紧接着开挖了第三条探沟。

  由于有了小石碑指路,大胆的机械出土随即代替了小心的手工挖掘。在隆隆的机器声中,金刚墙现世已指日可待。

  然而,恰在此际,天气出现变化,时而风起沙扬、尘埃弥漫,时而乌云吞日、黑如锅底,倾盆大雨吞噬了整个探沟。据挖掘队员回忆,联想到掘墓必遭报应的传闻,挖掘队工作人员均心惊胆战。

  直到第二年5月17日,恰逢开挖一周年时,考古队终于找到了坟墓的外墙——金刚墙。在金刚墙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梯形开口。它就是万历皇帝入葬时的入口。

  大公鸡探路地宫

  金刚墙高8.8米,厚1.6米,下面部分是长方形结构,上面是三角形,用砖砌成。呈“圭”字形,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向里凹进去约两厘米多。圭形券门上的砌砖没有用灰浆,是干垒起的,这为发掘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可以断定,进入圭形券门,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下玄宫了。

  1957年5月19日傍晚时分,考古队成员披挂整齐,下到探沟,将梯子搭上金刚墙……

  10来盏汽灯吊在上面,拍照、绘图、记录、测量、编号等各项工作的负责同志,都手执工具,整齐待命,现场一片将士出征前的紧张与肃静。

  一声令下,站在梯子顶端的赵其昌挥起特制铁铲,对准“圭”字形顶部的第一块城砖砖缝,轻轻地撬起来。

  因为砖缝之间没有灰浆黏合,赵其昌毫不费力地将48斤重的城砖撬开了一角。两手抓住砖边向外慢慢抽动,宽厚的城砖终于全部从墙中抽出。

  “当心毒气!”有人喊。

  话音刚落,只听“扑”的一声闷响,一股黑色浓雾从洞中喷射而出。赵其昌抱住城砖,就势趴在梯子上,低下头一动不动。

  一股霉烂潮湿的气味在金刚墙前弥漫开来。雾气由黑变白,渐成缕缕轻烟,由沟底向上飘浮。人群被这股刺鼻的气味呛得阵阵咳嗽。

  在现场指挥的夏鼐告诉大家:“这是地宫300多年积聚的腐烂发霉物质的气体,只要放出来,就可进入地宫了。”

  由于地宫一片漆黑,谁也不知道里面有没有传说中的暗箭、翻板、毒气之类的东西,所以谁也不敢第一个下去。

  为保险起见,考古队有人提议从村里找条狗先放进去探路。但没成想,这狗特别凶悍,推不进去。这时,有人提议,干脆从村里抓只鸡放进去,“既不会瞎刨,也不会弄坏地宫文物。”

  就这样,第一个进入地宫的既不是人,也不是狗,而是只大公鸡。

  几天之后,公鸡不但没有任何危险,还能照常打鸣。考古队确认无疑后,队长赵其昌身拴粗绳,一步一探第一个走了进去。

  赵其昌回忆当时情形说:“地宫里黑乎乎、雾茫茫。太寂静了,静得让人心里发慌、发毛、发蒙、发憷。”

  文物一一编号

  挖掘队员随后把“圭”形门全部拆除。在漆黑夜色中隐藏了300多年的地宫终于暴露在光亮之下。孙宪宝回忆,在六道手电光照射下,大家来到门前,终于看清了它的本来面目。原来这是用整块汉白玉做成的两扇石门。每扇大门雕刻着纵横九九八十一枚乳状门钉,两门相对处的门面上,雕有口衔着圆环的兽头,使石门显得格外庄严和威武。

  有人走向前轻轻推了下石门,不见任何响动。将手电光沿两厘米宽的门缝照过去,只见有一块石条把大门死死顶住,无论使出多大力气,都无法将门推开。

  翌日,8名考古队员骨干重聚汉白玉门下。考古专家白万玉根据查阅的历史资料断定,这是一块所谓的“自来石”将门别住了。要打开这扇门,必须利用“拐钉”把它钩起来。

  “拐钉”,顾名思义,一定是个带弯的东西……

  于是人们找来一根小手指粗的钢筋,把顶端弯成半个口字形,一头拴着绳子。白万玉先把拐钉立着从门缝里插进去,再转过来,套住顶门石的腰部,然后把外面多余的铁丝边弯边往里送,慢慢地,铁丝的头回转过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铁丝圈,再把铁丝圈拧死,这样就做成了一个套牢顶门石的圈。几个人控制着铁丝圈,防止顶门石倒下摔坏,其他人用竹板顶着顶门石的上端,用力去推。顶门石慢慢离开石门,再慢慢推门,几次反复,门被推开有两尺多宽了。

  这时,年龄最小的孙宪宝进去,移开了顶门石,并用身体顶住,让其他人把门彻底推开,至此,关闭300多年的地宫大门终于敞开。

  打开了地宫大门,就意味着挖掘工作宣告成功。下一步,该清理地宫中的珠宝、文物了!有人会想,第一批进入地宫的人是否会贪图私利,偷偷顺走哪怕是随便一样东西?

  “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哄抢局面在当时并未出现,大家肩负的都是国家使命,没人往那方面想”,孙宪宝说,在进入地宫的第一眼,也并非满眼的黄金珠宝,而是腐烂的枕木,以及三个硕大无比的朱红色棺椁。里面分别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孝靖皇后与孝端皇后。旁边整齐排列着皇帝生前用过的器皿、玉器等。

  为了确保国家文物安全,赵其昌和其他几个负责人组成了临时监管组,赵其昌负责拍照和文物编号,其他人负责文物提取和安放,只有组员全部到位后,工作才能进行。

  这也使得收集清理工作进展非常缓慢。

  据悉,此次挖掘,共从定陵地宫出土4000多件文物,万历金冠、凤冠、夜明珠和明三彩等四大宝物俱很健全。

  本报记者 夏命群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