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又开始“点名”了,而今年的“点名”又比前几年火药味儿重得多。
审计署前天公布了54个部门单位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结果,其中破天荒地把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等中共中央直属机构给“点”了,更破天荒地把审计署自个儿给“点”了。
对公众来说,这是第一次知道部分中直机构的被审计结果,更是第一次知道见天查别人的审计署自个儿的被审计结果,无论是“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1426万元未按规定管理(收来的钱没列进部门预算,直接拿去花了,比如给职工发生活补助)”,还是“审计署所属16个特派办出租房屋挣的3861.04万元未按规定管理(也没列进部门预算,拿去补了人员经费跟公用经费的不足)”,听上去都是无比新鲜的。
再想到审计署打2003年起就开始通过其官方网站不定期发布审计公告,前前后后已公布了32个部门单位2004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49个部门单位2006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49个部门单位2007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结果——审计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公众应该满意了。
然而,耐心看完今年这份长达8.6万字的审计公告,更多人还是郁闷了。为什么呢?
只以其中多部委涉房资金出问题为例吧:1998年,外交部在上海买了15套公寓,花了125万美元;1999年,外交部又在北京买了一宗土地使用权,花了1700万元;2006年,外交部所属某单位又在北京买了一处房产,花了3003.92万元——而以上这些,统统是用“账外资产”买的房产。再比如,2002年,农业部擅自批复农科院用15亩国有划拨用于农业科研的地,与开发商合作建起写字楼、商铺跟商品房来,该项目2008年3月就已竣工,建筑规模比9.5万平方米还要大一点。这让人想不明白:这么些房子跟地明晃晃摆了这么多年怎么就逃出了有关部门的法眼,这么迟才被审计署逮出来,难道只有审计这一关?这么多的部委,还有多少“账外资产”?
实际上,翻翻这些年的审计公告,会发现“迟到”是一种常态。比如2004年度审计结果中“从1991年起,民航总局有关部门通过隐匿下属单位上缴款项等私设小金库,累计收入8784.33万元,主要用于给职工发钱”;比如2005年度审计结果中“1992至2003年,林业部所属某单位私存私放账外资金3519.63万元,流失国有资产1696.5万元”;比如2006年度审计结果中“自2000年起,外交部指定某服务中心印刷签证贴纸,结算单价3.8元,比市价高1倍,7年多花了6202.78万元”;再比如2007年度审计结果中“2003-2005年,水利部所属某单位建设项目未实行招标、违规指定分包,总投资1.2亿元”……咱们会看到太多的“迟了一点”,甚至迟了不止一点半点,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挪用资金、违规立项、胡乱收费、私发补助等才会成为年年的老大难。而每年审计公告一出来,各部门才会这样不痛不痒地表态:“认真研究,积极整改”、“高度重视、已自查自纠”、或者“正按要求补办有关审批手续”——要总等到木已成舟、补办手续这一步,岂非是一种无奈?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这门要常开关、水也不能断,指着审计署每年一口气搞次大扫除,成果肯定是大大的,效果可就未必了。 (来源:北京商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