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施行,由于这是其上位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颁布后的全国首个相关地方立法,因此备受各界关注。曾为这部条例提出多条立法建议的古稀老人李国奇告诉记者,近十年来他对立法的深厚情结难以割舍,这主要源于自己的爱好——“咬文嚼字”。
“二八”自行车陪他跑遍沈阳城
“这是我修改的稿。”记者在李国奇家看到他的“作品”时感到十分惊讶,这份厚厚的修改稿基本为手写,但是整整齐齐。
里面以对照表的形式,把《条例(草案)》修改意见分为原文草案、修改稿、法律法规依据和说明,分别用黑色、红色字标注出增添、删减的内容,其中还有不少横线、虚线,让人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原文草案的改动。
今年2月,李国奇老人看到《沈阳日报》上刊登了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征集《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改意见的公告,向社会各界征求建议。李国奇老人虽然已经70岁了,可是依然精神矍铄,对立法的热情和劲头十足。“社会给我的知识,我不能带到棺材里去,是社会责任感让我这样做!”倔强的他仍然像以往一样,摆上《条例(草案)》,找出相关法条,将每一条的深层含义熟记于心。
而对他来说,最关键的一步是调研。为了能够掌握历史文化名城的情况,他骑着自己的“二八”自行车,从城东的和睦路跑到城西的工人村,绕了大半个沈阳城,向相关部门索要有关情况和材料,实地考察后,他才动笔写意见。
闯关东后代就爱咬文嚼字
李国奇说自己是闯关东的后代,1950年来到沈阳,所以骨子里还有着山东人的直爽劲儿、执着劲儿。说起对立法的关注,李国奇表示这完全是因为兴趣所致。
“我就爱咬文嚼字,从小对文字就感兴趣,非要弄准每个字到底怎么用不可。”没有上过大学的李国奇当过电工、修理工、装卸工、锅炉工,可是由于他喜爱看书,文字能力和基本功一点不差。文字怎样表达才准确,文件怎么写才规范,只要遇到文章、材料李国奇都要一个字一个字较真儿。就是因为对文字的“炼”功夫,退休后,李国奇开始关注地方立法。
2001年,从《沈阳市城市绿化条例》征集修改意见开始,至今李国奇已经先后为《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沈阳市安全生产条例》、《沈阳市城市房屋租赁管理条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立法建议,同时为辽宁省多部条例提出修改意见。
人老脑子活 不做立法外行
“公民要有序参与立法,热心参与提出意见的同时不能当外行。”虽然自己的专业与立法毫无关系,可是李国奇在书中和实践中找到了答案,使他的建议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记者在李国奇的家中看到,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除了住下四口人,就是满屋子的书籍、报纸和各种材料。在他的书柜和箱子里,《法律辞典》《法律语言运用学》《立法论》以及《法律工作手册》《人大文撷》等期刊让他有了深厚的法律基础和参考依据,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在他这里都能找到。由于每天都要看书学习,李国奇的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一点不像70岁的老人。
屡克“阻力” 情系立法
正直、乐观的李国奇在生活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瘫痪在床的老伴多年没有好转,大儿子和三儿子、三儿媳都是残疾人,还有一个孙子需要他来照顾,一大家子的重担全要靠李国奇来扛。即使巨大的生活负担成了李国奇关注立法的阻力,但他每天都安排照顾好家人的起居,晚上十点后才开始在小屋里享受自己的读书时间。为了能尽快向市人大提交修改意见,他有时要起早贪黑加快修改进度,自费打印成册,再骑自行车送到有关部门。
“生活费上省一点,就能挤出钱来买书。”面对经济上的压力,李国奇从未抱怨过,他还自费购书,送给新当选的人大代表,让代表们一同来学习规范的人大知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