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47分报道,由于温州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两年多以前,温州永嘉县境内的37户村民被拆安置。而直到今年4月,安置房开工建设后,人们才发现土地使用权和其中一半的房屋已经被低价“转让”出去了。
为什么本应属于拆迁户们的权益而今却易主他人了呢?
四层变成六层 安置房项目“大变戏法” 2006年11月,为了配合温州绕城高速公路永嘉段的建设,镇政府将大联、横岚岙村的37户村民安置到同镇的祥池村。这个叫做“联祥锦园项目”的安置房工程在祥池村征用了18亩半的土地,总共需要建设安置房90间,每栋楼房的规定层高为四层。而今年4月1日,从“联祥锦园项目”开工公告来看,这批楼房已经变成了每栋六层。
一位叫潘小曼的村民说:“原来说是四层,现在变成了六层,以我们拆迁户的名义申请并审批的安置房,不是90套,而现在是180套,整整多了一倍。”
根据规定,永嘉县政府将这个项目用地划拨给温州绕城公路永嘉段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具体安置对象、分配方案由温州绕城高速公路永嘉段指挥部与乌牛镇政府把关确定。为此,记者采访了温州绕城高速公路永嘉段指挥部负责人、乌牛镇常务副镇长李月道。
李月道说:“是老百姓他们自己申请,进度方案全部重新做,变为六层。他们申请,然后我们打报告给县政府,县政府同意方案重新做。”
按理来说,新方案中多出来的90套房子应该属于37户拆迁户所有,这本来是好事。可事实并非如此。这90套房屋平均每套130多平米,按照当地市场价,每套价值在60万元左右。但在我们看到的一份权利转让协议书中,村民们已经将审批下来的安置房用地的权利转让给了两个名叫陈正克和徐巧美的自然人。此外,这多出来的90套房屋也以每套3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陈、徐二人。而陈正克正是大联、横岚岙村高速公路拆迁安置基建办公室的主任。
“被自愿”合同剥夺所有拆迁户权益 村民潘小曼说:“乌牛镇扣留了我们的房屋补偿款和拆迁协议书,要求我们必须和陈正克、徐巧美签订合同,我们没办法,只有签字。”
事实上,2006年11月,村民与镇政府签订拆迁协议后,一直没有拿到协议副本,协议直到2007年6月才相继到达村民手中。而村民们与陈徐二人签订权利转让协议书的日期,是2007年5月15日。记者看到,在这份协议书的签名栏里,排列着村民们深浅不一的手印,据当地村民介绍,村里多数人都不识字,合同的内容是陈徐二人口述的,拆迁户们则是在房屋开建后才发现自己的多数权利已经转给陈、徐二人了。
村民潘统静:“开始我们家都没有和陈正克签合同。但是我们去向镇政府要合同的时候,他们说你和陈正克那边签了没有,如果同意了就可以把合同给你。后来村里有人来做我父母的思想工作,我父母连字都不认识,村里90%的人都不识字,我老爸老妈打电话给我问这个事情,我就让他们先去签掉。”
对于村民所说的因为被迫无奈才不得不和陈、徐二人签订协议的说法,高速公路拆迁安置办主任陈正克的回答是无可奉告。
记者:你对这件事怎么回应呢?
陈正克:无可奉告。
另外,乌牛镇常务副镇长李月道也否认了此事,他说村民和陈正克签订的合同都是出于自愿的,镇政府从来就没有干涉过此事。
在我们看到的一份建筑报告书中,拆迁户们自愿将房屋的建设权转让温州市宜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据了解,陈正克和徐巧美正是通过挂靠在这个公司名下承接了联祥锦园安置房的建设工程。
律师:委托合同和权利转让协议书都不具有法律效力
针对这一事件,北京市辽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律师谷辽海认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委托合同和权利转让协议书本身都不具有法律效力。
律师谷辽海:“这个案件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安置工程项目应该是政府与拆迁户签订合同,但政府把这个项目又转给个人了,就是陈正克。他同时又挂靠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经营经营。一个人同时担任两种职位显然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第二种就是按照我国建筑法,建筑施工合同必须是有建筑施工许可证的企业法人跟建设单位签订合同,建设单位就是政府,房子盖好以后再交付给安置户。但现在合同双方都不是法人,施工单位没有施工许可证、没有监理证、没有施工从业人员的相关证书。它所有的经营活动都不符合建筑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个就是说,这个项目总共是90套房间。陈正克以拆迁户名义去申办了180套使用面积,其中90套被他个人赚取了。国家划拨土地,不能进入市场运营,如果要赚这个钱,必须要把国有划拨土地转为商业性用地,目前来看还没有转化。根据合同法第52条规定,违反法律和行政性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是无效的。”
日前,部分村民毅然选择了将此事诉诸法律解决的道路,对陈、徐二人展开诉讼。有关事件的最新进展,中国之声将继续予以关注。(记者张国亮梁盛 柴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