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木銮
公开选拔干部是近年来政府体制改革中的亮点。四川省近期的副厅级公选是无数公选中的一个。不过,这次四川公选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大评委制。面试中的考官加群众评委人数高达248名(分为八组进行面试),这样,每个考生都要面对31名评委的询问。
一名考生进入考室,要面对30多名考官,在这种场合下进行各种问答,与戏剧中所展现的辩论场无异。但这样安排本身有值得商榷之处。
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公选还停留在局部的试验阶段。但是在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之后,公选的范围开始扩大,程序也更加规范。到了2002年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出台,公选已成为各省选拔干部的重要渠道。总的来说,有很多积极的效果。一是,年轻又有知识的人才比较容易从公选中获益,公选对我国的干部年轻化有好处。二是,高学历的人才较多从公选中获益,也改善了整个领导阶层的学历层次。当然,这些人才的加入可能对改变官场文化有一定好处。三是,公选有利于群众的加入。比如我国选拔干部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因此,公选对提高受选干部在群众中的认同度有好处。
对于四川的本次公选扩大群众参与,总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技术细节方面还有很多值得商榷之处。
一是职业官员是否该由群众选出?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政治家是靠选举产生的,但职业官僚队伍并不是靠群众的投票而产生。他们的入职和晋升靠的是专业知识。四川公选中的副厅级职位大多其实是职业官僚。这些人能否胜任工作最重要不是靠群众投票,而在于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专业积累。
二是群众的构成是否合理?从公布的情况看,群众评委总共160名,而各级党代表是50名,人大代表50名,再加政协委员50名,这些代表是否就是真正的基层群众,就如报道中所说的村支书是否虽为群众,但实为半官僚呢?
三是戏剧效果成分大一些,还是实效多一些呢?考试是百分制,其中面试占六成。而群众评委的分数占面试成绩的两成。也就是群众评委的分值是百分制中的12分。而这12分中,只有10名评委是非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笔者如果没有计算错误,这10名评委打出来的分数只占总分的0.75%。而这个低于1%的分值是否可以说成群众参与?值得考察。
对于公选,肯定是个好方向。但是公选现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公选周期长、耗资大;可能培养一些考试能手进入管理层等等。就目前而言,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完善公选中的程序,让真正有实力的人脱颖而出,一些花拳绣腿可要可不要!(香港城市大学公共政策博士候选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