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润身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我同一位曾到过我的故乡的文友说起我的故乡——革命老区河北省平山县北马冢村,已是一个相当繁华、热闹、漂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友不屑地一笑,说我是白日说梦话。这并不奇怪,故乡年老的乡亲们也都说,做梦也想不到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时候,自个的村儿会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家家户户住进280平方米大的双层小洋楼,吃得随心,穿得如意,花得满足,用得也像城市人一样现代化了。多有福哩!
我见过旧社会故乡的面貌,经历了故乡在抗日战争中的毁灭。
旧社会,故乡不满百户人家,多半的人家以租种地主的土地糊口,以糠菜树叶充饥,破衣烂衫御寒,土房老屋矮得伸手能摸见梁檩,街道弯弯曲曲,路面坑坑洼洼,不是雨天,也易摔跤。
抗日战争中,故乡处于边区最前沿,距鬼子堡垒不足三华里远,是鬼子制造的无人区:房屋被烧净,树木被砍光,活着的乡亲们逃到边区内地避难,村里再听不到一声笑,听不到一声歌,也再听不到一声鸟语,听不到一声鸡啼。
新中国成立后,曾遭到毁灭的故乡在艰难中起步,迎着挫折向前。荒山开始变绿,山坡变成梯田,浅井变成深井,旱田变成水田。
改革开放后,长眠在山石中的极难开采的铁矿石被支部和村委负责同志们发现,集体开采,多劳多得。乡亲们3年建起3座瓷选厂,使挖掘出的铁矿石统统变成铁粉,再售给炼钢厂。乡亲们的生活不断改善,集体财富不断升值。支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满三年,每家每户即住进统一供水、统一供暖、老人们说做梦也想不到的小洋楼。街道甩掉了弯弯曲曲,摆脱了坑坑洼洼,硬化了的每一条路、每一道街,都如城市的马路一样宽阔平展。供乡亲们健身的公园,供老人们养老的养老院,供幼儿成长的幼儿园也相继竣工。
三位省部级干部到我的故乡参观,异口同声地说,省部级干部的居室,没有北马冢父老乡亲们的新房宽阔、漂亮、舒适。一位台湾同胞到我的故乡游览,对乡亲们的新居赞不绝口。一位日本友人到我的故乡访问,直赞扬我的故乡不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亲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提高了,就企盼村里有集日,买卖不再往老远的集镇上去赶集,生活就更加美满。支部与村委负责同志立即为乡亲们的生活更加美满用心,定下集日,四处奔走,为商贩下达请柬,不过两周,乡亲们的企盼得以圆满实现。
集日,二百米长、三十多米宽的一道街,两边摊点摆得满而又满,货物丰盛,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周边山村乡亲们也都往我的故乡赶集,出售山货的出售山货,购买用品的购买用品。故乡的乡亲们把集日看为庙会,老人们衣衫洁净,姑娘们花枝招展,独行的独行,搭伴的搭伴,哼歌的哼歌,说笑的说笑。有的得意地说,可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有的说,吃口肉,买条鱼,给孩子买个电动玩具,再不用跑远道赶集;有的说,和从前比,咱们的日子真正是一个天一个地……
最得意的是家住西街的姑娘李翠翠,和家住南街的杨米贵。李翠翠一头黑色短发,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让人过目不忘。她在省城学得剪、裁、缝的手艺,流行的各式各样的韩版裤、韩版衫、健美裤、牛仔裤剪得好,缝得精,让姐妹们拍着手叫绝。故乡立集,村委主任请李翠翠放炮仗,贴喜字,做裁缝铺的经理。她负责经营的裁缝铺,面积够大,七十多平方米,每一个集日都顾客盈门,裁缝铺里存不下一衫一裤。有的老奶奶看不惯姐妹们爱穿的衣裤,就对李翠翠公然表示不满,而且咬牙切齿地说:“李翠翠,大闺女小媳妇儿穿上你做的洋气衣裳,都丑得没人样儿了,你知道不知道?”李翠翠不顶撞一句,她将姐妹们打扮漂亮,让姐妹们快乐,她就感到幸福,她同人不止一次地这么说。有人劝她自己开业,用不了两年,就是百万富翁。她淡然地笑笑说,她爷爷为新中国献出了生命,是革命烈士,她只想与大家共同富裕,不做百万富翁。
杨米贵老相,乡亲们就喊他杨米贵老汉,他刚满知天命之年。杨米贵原在省城一个五星级饭店做厨师,烹、炖、煎、炒、焖,样样出类拔萃,众多大款专寻他解馋。故乡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他毅然返回故乡,为父老乡亲奉献他的手艺。每到集日,想解馋的乡亲就跑进他做厨师的饭馆解馋,忙得他汗流浃背,顾不得抽一支烟。有的老人见他太忙走开,他只要瞅见,就忙去把老人拉回,央求老人坐下。他说:“我跑回来向大家耍把我的手艺,就是为了忙活哩……”
我只要生活在故乡,到集日就赶集。我赶集不为采购生活用品——生活用品由儿子儿媳采购,我只为欣赏乡亲们的生活更加美满。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