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阅兵影像—著名摄影家谈他们眼中的共和国历次阅兵

阅兵影像—著名摄影家谈共和国历次阅兵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主持人:全国32家报网主流媒体举行国庆报道论坛,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阅兵影像——著名摄影家谈他们眼中的共和国历次阅兵”.我们今天请到了多位著名的摄影家,他们参加历次重大摄影报道,从开国大典的摄影到共和国10周年59年、69年、84年、99年,几次重要的阅兵,他们作为摄影家,用摄影的视角记录了当时重要的瞬间。

  今天这个论坛分上下半场,上半场有请著名的摄影家孟昭瑞老师给我们做一个介绍。他拍摄了1949年开国大典。

  孟昭瑞老师参加1949年开国大典的报道,1930年出生,1948年开始从事摄影,先后于《华北画报》、《解放军画报》任摄影记者、高级记者。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终身特殊津贴,孟老师也参加了平津战役、北京入城式、新政协会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战争、两弹一星发射、审判林江反革命集团主犯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实践的采访,他拍摄了大量针对的照片。1986年出版了专著《历史的瞬间》画册,1992年在北京举办了大型了个人摄影技术展览,2008年10月出版了“中国蘑菇”专著。下面我们就把话筒交给孟老师,请孟老师先做一个自我介绍。

  孟昭瑞:大家好!今天我有机会和全国32家主流媒体,搞了一个开国大典有关论坛的报道,这的确是第一位的。我刚才跟主持人说,我认为你们要搞一本书,充实一下,每一个媒体都有当时的国庆解放,全国来说也是第一次,其实在北京,中央这个地方媒体看到我觉得也是很新鲜的。

  我谈我所体会到的我的1949年,对我来说的确也是幸运的,实际上我们《华北画报》老记者多得很。它前身是《晋察冀画报》,在1937年就有摄影记者了,当时沙飞同志带着机器、带着技术就参加了晋察冀政治部,就是参军了,所以那时候就有记者。1942年出了画报,所以我们老记者相当多,军里的、市里的画报也有一些。我是1948年学习摄影、搞摄影的。

  主持人:1948年才开始学习拍照?

  孟昭瑞:对,原来我在解放战争初期,随着政府撤出了张家口,因为1945年是我们八路军解放了张家口,日本投降。所以在这样的熏陶下,那时候叫八路军也叫解放军,他们为人民服务的那种行动,对我的教育非常大。当时在撤退的时候,我的确又想家、又想部队、又想这个政府,后来还是没有告诉家里我出来了,我这么参加了革命。

  那时候有一个文工团我们有一个干部班,基本上在前线慰问,走到哪里、打到哪里我们就慰问到哪里。当时在我来说,好像一点一点正规学来的,作为我学习摄影来说,当时一点后门都没有,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他们都说我是幸运的。1948年学习摄影分到各单位以后,我就留在了《华北画报》当记者,就一个人。当时分了三个人,一个搞暗访,一个搞资料,所以说这个机会和这个时机就奠定了我后边这些非常重要的人生机会开始,是一个开端。北平解放是我搞摄影第一个大的新闻,过去实习在部队搞一些小的训练。我们画报出的也不是那么及时,那时候也不多,虽然也登过,但是从哪个角度来说主要实际上还是从北平解放,北方解放第一个大新闻,原来我们准备打平津,让我们到前线来,那时候整个指挥部,一个是四野东北指挥部,还有一个是我们华北指挥部,联合作战,就是现在的宋庄画家村,那时候就是联合作战指挥部。我们当时第一就是为了打仗,每天都在着急,因为那时候谈判,一边谈判一边说现在进展很缓慢,或者有可能还要打。一会儿说,现在谈的好一点了。傅作义虽然后来还是明智的,他和平解放北平,但是谈的时候相当不容易,谈了多少次他都是要条件的,就是说肯定他要要一个官、要一个职位,当然我们说那不行,军队非交不可。真正解放和平谈判是天津战役收服了天津,因为天津战役我们用3天时间就全部都消灭了,他的戒备区司令陈仓节,我们就在通县附近有一个谈判的地方,还是他们高级代表,我们也是高级代表。谈的当中就把陈仓节押来了,押到谈判现场,这就轰动了,当时陈仓节骂傅作义的副手,你们在这儿谈我们在那卖命,现在我们都完了,这样给傅作义震动最大,从那以后很快就谈判签字了。

  所以作为一个部队的记者,当时主要职能就是准备第一手还是为了打仗,不打是我们的愿望,但是作为准备来说还是要打。所以一听说和平解放,我们在宋庄过的春节,当时1949年1月29日是春节,当时我们这个指挥部的新闻发言人是四野的宣传部长,当大家听到北平已经和平解放了,那是很高兴的,1月29日过春节开茶话会的时候,一边喝着白水,喝着瓜子、花生,只能这么隆重的一种形式了,别的也没有。

  这个时候我们记者当然都在准备,31日是北平的解放日,但时指挥部考虑,北平老百姓还是要过一个祥和、气氛比较稳定的春节,所以就没有过早的提出来进北京,说过完了春节再进北京。这样真正入城式好像是初五。

  这个入城分了两个方面,一个是31日下午,四野的一个师,就是莫文华带着部队接收北平,到了西直门一接收不要紧,国民党首位城防的人不给,说我们没接到这个命令,僵持了很久,最后联系到东郊民巷两方面的代表,这才交了西直门的城防,就是说我们31日收服了北平的防务。毛主席事后说,说北平入城是两年半战争的总结,是在七届二中全会说的,意思是北平的解放是全国打出来的,入城式是全国解放军的入城式,这个概括我觉得非常精辟。也就是说,北平解放象征着全国解放,这是我的理解,虽然还没打到长江去。

  主持人:平津战役?

  孟昭瑞:平津战役决定性的,所以国民党基本上就完了。我采访北平入城式,当时我是尽了责任了,也是真想拍好,我一共拍了16张就是拿出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燕京大学,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还有就是清华大学,和我们的部队一块共庆和平解放,就是在坦克上,还有前门进箭楼那个。

  这是一个坦克,还有一个箭楼,还有一个工人骑到上面,写着“给蒋介石一炮,再给蒋介石一炮”,现在来看也还可以。这个照片就是双方的指挥人员在前面,第二排能够看出是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主持人:正阳门上,这个可能要有图片说明的,因为人都比较小。

  孟昭瑞:那时候没有望远镜头,现在我照的这个照片还是反复用的,当然也有人翻照。比如今年1月份我发表了在《晨报》一组,也是我们画报社的一个老同志,叫杨振亚,说我也拍北平入城式了,实际上我们不是一块进北京的,谁也没看到谁,他是先到天津、到大连的,所以说当时我们都很羡慕他,他比我们先来了半个月。他跟我说他的任务是,跟社里领导研究,就是怎么样解放以后把机器赶紧拿到手,他的任务是这个。当时记者闲不着,他一看北平解放也就来了,所以我们先来了,北京参加北平入城式,我说那谁知道啊,我说咱俩当时没见面。一方面说人不多,就是采访开国大典的,一方面当时刚进城的时候互相都联系不上,这是事实。

  主持人:部队是分别进来的吗?

  孟昭瑞:说在拍入城式的时候的确没有几个人,因为当时的报纸也没有几家,我们刚进入北平,采访政协筹备会的时候、政协会议的时候,都没有几家报纸。当时政协会议,是大会秘书处有一个新闻处,这个新闻处实际上有三家单位,一个是《华北画报》,《华北画报》当时是北平唯一一家大的摄影组织。当时新华社没有摄影部,就是文字,所以当时有些人说为什么新华社摄影部没照,因为他没有这个编制,就是写文字。还是1951年以后,我们当时的《华北画报》副主任,现在叫副社长,那时候叫副主任,就是石邵华,才调到新闻总署摄影局。当时北京也没有几家报纸,除了国民党时期有一两家报纸,《解放报》,《解放日报》有没有还很难说,《文汇报》有,当时也没有几个摄影的,所以当时开国大典就我们《华北画报》为主了。

  采访政协会议,政协会议就不是我们随便想去就去了,就是同志组织,我们《华北画报》去了4个人,一个是当时吴群是摄影科长,还有两个同志,一个林杨、一个杨振亚,现在林杨去世了,还有杨振亚。还有《华北画报》的陈志青来了,还有一个侯波,侯波是当时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据说他不是搞摄影的,也不是报纸、杂志的,因为他跟着徐小斌到处走,这个同志挺老的,他是在制片厂里面的照相科,当时拍电影那些,他不是搞新闻摄影的,所以他正好那个机会去了,这是当时我们6个人采访开国大典。当时住在中南海东8所,条件里边也不是太好,那个旧的房子都不是太好,但是我们在这儿一边采访、一边发稿,可以说工作还是很紧张,整个所谓发稿系统、编的系统都是这些人,就是开国大典。

  政协会议完了就是开国大典,开国大典也是这些人为主。当时增加的人都是摄影科报到新闻处去,所以采访开国大典又多了几个人了,因为的确完不成。6个人3个上天安门,一个单位去一个。

  主持人:有名额的分配。

  孟昭瑞:有一个所谓的平衡问题,你这个单位虽然一个人提出上天安门,给一个吧,陈志青代表《东北画报》,侯波代表北京电影制片厂,我们4个人代表一个单位,这样3个人3个单位上了天安门,就剩下3个在下面,林杨同志还分到飞机上,拍飞机,具体的下面隆重都没有看到,就我跟吴群在下面。

  主持人:您当时的位置在城楼上还是城楼下?

  孟昭瑞:在下面,但是没什么位置,哪都可以,因为那阵非常自由,哪怕照完了暂时照不了了,都是步兵,坐到对面也没有人管,因为刚牌示人也不多,秩序也都没有那么严格。

  主持人:没有现在威严整齐。

  孟昭瑞:现在东边和西边的级别都不一样,现在我们的记者太多了,像一个新闻会议派几百个,都比回忆的人多,我觉得现在是照不好的。

  主持人:我看你文件夹里面有一个“迎接开国大典对天安门的清理”。

  孟昭瑞:当时北平解放以后天安门没有人关注。

  主持人:天安门其实是一个又脏又乱又差的地方。

  孟昭瑞:又脏又乱,也没人看,我们进城以后到开国大典前,特别是没有清理天安门的时候,没有人说天安门算一个古迹,脏脏的,都在这儿大小便。你们要打开现在的电脑,北京市清理垃圾多少万吨,任务相当的大,最后决定天安门搞开国大典了,或者准备,还没有定,因为定的比较晚。为什么定的晚呢?因为当时国民党飞机还在炸我们的郊区,南苑也炸,这儿安全解决不了,原来准备在西郊机场,西郊机场开国大典隆重气氛出不来。

  孟昭瑞:这样就定了天安门了,天安门定了以后首先就是清理垃圾,这比任何的任务都大。我们208师来了一个师来清理天安门,周边的城墙,当时天安门周边都有城墙。

  主持人:天安门广场前面也是有城的。

  孟昭瑞:城墙这是没人管,还有国民党的碉堡,因此这个任务太艰巨了,有的战士说我打仗也不干这个,他说扎手,都是一米高的荆棘丛生,都是刺。还有的说,就是休息稍微一动都出汗,何况要劳动呢,所以说战士们的确相当辛苦。

  主持人:那时候天气非常热,夏天的时候,7、8月份。

  孟昭瑞:最炎热的夏天,7、8月份。所以我们部队的战士都很旺盛,不管干什么,打仗也好,墙报、保证,这的确也是战斗力,他们都是一个一个写保证书,贴在墙报上,虽然那么苦、那么累,还是一样旺盛的清理城墙。

  主持人:当时战士们是不是也知道这个地方要举行开国大典,在为开国大典做环境的清理准备?

  孟昭瑞:就是,首先得告诉他们,所以他们为了清理这个城墙,就是向开国大典献礼,都是这样的口号。这都是慰问的。

  主持人:这都是当时的劳动场面。

  孟昭瑞:都是劳动场面。

  主持人:这个位置应该在城墙的上面。

  孟昭瑞:对,上面还有碉堡。

  主持人:很多草,这些影像以前都没见过。

  孟昭瑞:这个报道当时文字上很多的,就是在北平。

  主持人:我们知道当时在清理垃圾,但是这些照片比较罕见,没怎么看到。

  孟昭瑞:这个第一次要报道它挺新鲜的。

  主持人:孟老师的私家收藏拿出来。

  孟昭瑞:这是属于在当中的。

  主持人:这个照片就是在广场上?

  孟昭瑞:这都是城墙上的,而且他们都是一边旺盛的劳动,但是也得有一个松驰,比如说扭秧歌,师里也有宣传队,凡是有重要人物来,我们这个宣传队就慰问,所以这时候我们部队不管在哪,在朝鲜,每个师都有宣传队。军里都有文工团,所以一直到后来,好像1955年以后,有些部队取消了,原来都有。像我在朝鲜1952年采访上甘岭战斗,他们的15军文工团在打仗的时候都变成战斗员了,抬担架,要不然就是在前线鼓动,所以我们政治工作还是比较活跃的。现在部队也是一样,因为他继承我们的政治工作传统,比较注意这些方面。

  我觉得我作为一个记者,我是很荣幸的在那。我们这些老同志,抗战的也好,在各军分区的也好,他们的确也没这个机会。机会挺重要,但是人也重要,就是采访,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你没这个机会,你再好也不行,也发挥不了。

  主持人:没有机会没法去做这些事。

  孟昭瑞:相对来说,一个机会就是你自己的努力了,一般我们的词都是以人为本,什么都是以人为本,人的能动性的确是了不起的。马克•吐温说的一句话对我后来的影响挺大,原来我不知道,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是了不起的,当你关注某一项事业的时候,就会使你自己都感到吃惊的程度,就是一下子发明一个东西,体自己都会吃惊。

  主持人:就是能量迸发出来。

  孟昭瑞:你都没想到。我觉得我们的摄影工作也是有这个问题,当然各方面事业都是这样,现在做一个事情也是这样的。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责任编辑:高莹)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