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图文并茂的小学教材,初版时一度洛阳纸贵 |
万澄中先生读私塾的第一本书 |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课本 |
第一堂课——学做人 |
图文:老课本——第一节课教你学做人
记者崔月 通讯员葛亮
“开学了,同学们带着书来了。学生都到了,先生也到了,大家拿着书上课了……”这是上世纪40年代解放区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段文章。如今读来,无比亲切。“先生,早。”“小朋友,早。”两句话,七个字,就是上个世纪30年代《开明国语课本》上册第一课全文。让人眼前展现出这样一组画面:初进学堂的稚童,见到老师鞠躬问好,老师微笑着欢迎,校园的一角,叶绿花红,好个初秋时节!
秋风送爽好读书!嗅着新课本的墨香,让我们重温百年来课本的演绎变迁,那些已经陈旧泛黄、滋养启迪了一代代人的课本,如今依然有着不朽的魅力。
“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朱子治家格言
蒙学课本教授如何做人
8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汉口民众乐园旁边一条热闹的小巷----文书巷。这里,是85岁万澄中老先生孩时启蒙的地方。1931年,父亲决定让7岁的万澄中读书,并亲自为他挑选了文书巷这家善堂楼上的私塾。
万老回忆说,当年上私塾,桌椅、课本都得自己准备,开学的那一天,万澄中先到统一街买了一本《绘图详注三字经》,然后回家请两个本家叔叔帮忙,把一套桌椅扛到文书巷,大白天摸着黑上二楼拜见先生。私塾也有开学的仪式:上香、点蜡烛,到“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前烧黄表纸,接着对孔圣人像行二揖四拜礼,再给先生磕个头,先生讲几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话,才算正式上学了。
在年幼的万澄中看来,私塾里什么都是新鲜的,先生发给他的第一本课本是《古文观止》,另一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女同学读的是《女儿经》:“……早早起,出闺门。烧茶汤,敬双亲,勤梳洗,爱干净……”先生要求每天必须端坐在座位上读书、背书,所讲多是一些孝悌忠信的道理。《朱子治家格言》、《论语》、《大学》、《中庸》,万澄中在读了几个月的国学经典后,转入了汉口市立31小学。那本《绘图详注三字经》老人至今还保留着。后来的课本开始重视讲述自然知识和生活常识,分类也比较宽泛,比如名为国文的课本,内容十分丰富,动物、植物、历史、地理、建筑、体育等都有涉及。蒙学课本教授的就是做人的道理。万老说,旧时的课本每页字数很少,但言简意赅,每篇小文章都讲述一个深邃的道理。
私塾的历史在武汉结束于1951年,这几年,带有复古味道的现代私塾又兴起,并沿袭了一些老传统,如“童学馆”要求孩子们穿汉服;大方学校规定学生在校园里见到老师要鞠躬,老师应回礼。学生领到教育大纲规定的统一课本的同时,也有一些经典传统国学课本被装进书包。
“大海航行靠舵手……”——摘自上世纪60年代中学课本封面
老课本记录时代变迁
民间藏友铁华醉心收藏老课本,从清末光绪年间到“文革”期间的课本他都有,那些泛黄甚至破旧的课本被他精心地装进密封袋中。他给记者展示了收藏的一本抗战期间解放区教学用的《演算草本》,上面有这样的练习题目:“陕甘宁边区1938年下半年小学生有17672名,到1939年下半年小学生有22089名。问在这一年增加了多少人?”“在抗日战争中,我们每月消耗约1万美元,日本每月消耗约4万美元。问日本每月消耗比我们多多少?”课本中的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况。
课本更是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在一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色课本系列”中,记者看到,那个时代的课本封面被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如《农业》课本封面,是一群扛着锄头的农民满面春风高举“农业学大寨”的大旗走在乡间小路上;在初中一年级的《毛泽东思想教育》课本封面,一轮红日间写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标语;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封面也是毛主席的一段话: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那个时代已经远去,留存下来的课本依然让人可以感受到那个红色年代特有的温度和气息。
“爸爸在园里种菜,弟弟问:‘为什么不种花?’爸爸说:‘先种菜,后种花。’ ——摘自叶圣陶《开明国语课本》
最“简单”的道理
在孩子的人生第一课上,该教给他们什么?又该怎样去教会他们?
朋友的儿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早在几个月前,她就在为开学做准备,阅读相关书籍便是其中之一。经同事推荐,她买回在民间热传的上个世纪早期的小学课本——《开明国语课本》、《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商务国语教科书》。这些手写体的课本是由叶圣陶、丰子恺等大家于1917年—1932年先后出版的,2005年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重新影印。
朋友先读为快,连称获益不浅。“最简单的道理,最能打动人心。”朋友一有空就在家跟儿子朗诵课文中的段落:“爸爸在园里种菜,弟弟问:‘为什么不种花?’爸爸说:‘先种菜,后种花。’”看起来是讲种菜种花的事情,其实这里有一个大道理:既要保证吃,又要懂得生活美。像这样教孩子从身边的生活中学知识,还有如何做人的课文,在课本中不胜枚举。如《开明国语课本》第45课讲了鲁宾逊漂流的生活,第46课还不忘告诉孩子们:“鲁宾逊的精神和行为虽然令人敬佩,但更可称赞的,却是人类的合群生活。”《世界书局国语读本》则擅用范例来教孩子具体做法:“姐姐敲门,妹妹开门。妹妹说,客人来了,请坐请坐。”在《商务国语教科书》中这样的例子更多,其课文标题大多就是《敬师》、《孝父母》、《扶助他人》等。
老课本在岁月中已淘洗了将近百年,今日读来,并不感到过时。叶圣陶、丰子恺等作为一代大家,竟“屈身”编写出“先生,早”、“小朋友,早”的启蒙读本,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看来最浅最简单的文字,是最重要的文章,人的智力的开发、道德情操的培养、人格的确立,最要紧的是在幼儿、小学时期。
课本,是浇灌孩子心灵的雨露阳光,让一代又一代学子从中汲取知识与力量,看到希望和未来。有扬弃也有回归,不变的是,始终把真善美,把爱,把正直,传达给孩子,既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也是为一个健康的社会打基础。
图片提供葛亮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