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经济半小时《中国符号 改变世界》之一:中国制造
(记者:刘莹 摄像:贡存、李培、陈艳波、白羽)
在许多外国人的眼里,中国的巨大变化完全是一个奇迹,他们喜欢用“中国速度”、“中国模式”、“中国神话”来形容中国经济的成就。这些外国人虽然不会说中文,但他们知道“中国制造”,知道“人民币”,知道中国有“13亿”人的巨大市场。这些带着鲜明的中国色彩的符号,不仅影响着这些外国人的生活,更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6天的时间,来为你介绍6个中国符号,它们代表着中国经济的独特发展历程,它们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现在和未来。
今天我们先来关注“中国制造”。
(美国 路易斯安那州)
2004年的圣诞节,美国人萨拉.邦焦尔尼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竟有25件。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
萨拉•邦焦:“到处都是中国制造,到处都是。”
萨拉不禁想到: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生存下去?于是她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尝试一年不买中国产品的日子。
萨拉•邦焦尔尼:“我们要花很多时间识别产地和标价,购物花费了我很多时间和精力。”
萨拉没有想到,此后一家人的生活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这段生活历险,后来被她写成了风靡一时的畅销书——《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萨拉•邦焦尔尼:“经过一年的实验,我的结论是,我们的生活已经与中国(中国制造)密切相关。”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间爆发了惊人的生产能力:目前,中国制造业中已有近200类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的增速也连续20年居全球之首。更有预测认为:在2009年,中国将占有全球制造业11.783万亿美元增加值的17%,超过美国所占有的16%,而这一改变,将终结美国在制造业领域长达100多年的龙头老大地位,也将使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的位置,重新回归到1840年之前。
原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中国靠我们的这样一个现有的资源,靠我们现有的优势形成了一个世界制造中心,或者叫世界工厂。”
(1949年)
然而上溯到60年前,在美国著名战地记者——《中国震撼世界》一书的作者杰克.贝尔登眼中,刚刚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中国大地,满目疮痍、一穷二白,老百姓把火柴叫洋火、铁钉叫洋钉,脸盆叫洋盆、纱线叫洋纱、自行车叫洋车,就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工业品,在当时的中国却不能生产,要靠进口。对于建国初期落后的中国工业,毛泽东当时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李平:“落后到什么程度?我们基本的判断就是中国当时的工业水平和发达国家、先进国家相差100年这样一个概念。”
在这样的焦虑中,中国开始奋起直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着手制定。
李平:“第一个五年计划,目标就是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许多零的突破:第一座制造大型机床的沈阳机床产、第一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第一座试制飞机的沈阳飞机制造厂、新中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应运而生。
正当中国的工业基础初步奠定的时候,“大跃进”开始了,随后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这场浩劫,使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破坏殆尽,工业企业的各项核算指标全面大幅下降。当时,一位日本记者来到重庆炼钢厂,采访中他深切感受到了当时中国制造业的落后,两台100多年前从英国引进的蒸气式轧钢机,居然还在使用,这位日本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李平
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率团出访欧洲,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参观了许多工厂、矿山和港口,西方国家先进的制造业让主管经济工作的谷牧非常感慨。
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那个时候我们管经济工作的看看国际的形势,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觉得我们不发展得快一点不行。”
而这个时候,西方发达国家,刚刚经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低增长、高失业、通货膨胀等困难,在经济萧条的境况下,海外资金将目光投向了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汽车公司派出一个代表团,到中国商谈重型汽车合作项目,在谈判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美方代表团团长,汤姆斯•墨菲,突然打断了中方代表技术引进的发言,提出了一个新方案——合资。
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他叫我把我的钱包拿出来,他也把钱包拿出来,放在桌上,什么叫合资啊,就是我们两个把钱放在一起,拿这个钱去经营这个企业,要赚钱我们共同赚,要赔钱我们共同赔,就是我们是利益共同体,再简单得说,就是我们两人‘结婚了’,我们成立一个家庭,一个共同的家庭,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你不了解中国情况,你这个瞎闹,我是共产党员,你是大资本家,我跟你结什么婚啊。”
美方提出的这种新的合作方式,当时在中方代表看来,是一件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事后,他们如实向上级主管部门做了汇报。然而不久之后的一份中央领导批示,让所有人大吃一惊。
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小平同志就讲了,合资也可以搞嘛,这是我看到,他最早的一个批示,我看了以后,大吃一惊,因为这是思想一个突然的解放。”
合资经营的思路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制造业领域的合资打开了局面,在轰鸣的炮声中,方圆2.14公里的蛇口工业区诞生了,在蛇口工业区的建设中,广东省的负责人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想法,广东邻近港澳,华侨众多,希望中央给点权,在邻近香港、澳门的珠海和汕头建立出口工业区。
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王全国:“小平同志原话就是,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此后不久,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相继成为特区,允许外国厂商、华侨、港澳商人投资办厂,然而,对于国门初开的中国来说,既没有资金,也没有技术,更不了解国际市场。能拿出来与外资合作的,只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在这种条件下“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就成为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的普遍形态。1978年,“三来一补”最早出现在东莞,这个当时GDP只有6.亿元的农业小县由此拉开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幕,如今,东莞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名城,以至于出现了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如果深圳到东莞的高速路堵车,那么全球的电脑内存就会涨价。”
新闻联播主持人:“东莞创了两亿外汇。”
“三来一补”“两头在外”不仅为中国换回了数量惊人的外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外方合作,让中国人见识了先进的制造工艺、发现了巨大的海外市场、掌握了现代企业管理经验。这个钱其实并不难挣,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自己开厂,兴办制造业的浪潮也从珠三角地区向北推进,在中国长三角这个叫义乌的小县城,出现了一个摊棚市场,有1000多户摊贩在摆摊设点,很多商贩在市场里摆摊,在家里搞家庭工厂,前店后厂的模式,标志着中国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款式新颖,价格低廉,供应充足,品种齐全,义乌迅速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这里出售的中国制造,遍布几乎世界每一个角落。
李平:“我们在做的大部分在OEM(贴牌生产),那么真正的盈利高的环节,我们非常地弱。”
为什么不能赚到更多的钱?这个问题成了当时许多中国企业家挥之不去的心结。1990年,TCL在珠三角已是一家颇有名气的电视机生产企业,李东升第一次参加美国国际电子展时,遭遇的却是巨大的挫折感。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我们占了一个很小的摊位,3米乘3米就9个平方,当时在展会我看到国外的大企业让我非常震撼。”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