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呼和浩特10月4日电(记者 贾立君)随着液压开口机的缓缓运转,铁水奔流、钢花四溅。站在火红火红的出铁口前,80岁的吴海瀛老人感慨万千。
50年前的1959年9月26日,包钢炼铁厂1号高炉奔涌出第一炉铁水;当年10月15日,周恩来总理为包钢1号高炉投产剪彩。1955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1958年从鞍钢调来的吴海瀛,当时是包钢1号高炉的值班班长,他亲眼见证了包钢发展史上的几个关键节点。
“这是世界上一流的大高炉,第一次在我们国家出现,你们要好好管理啊!”周总理的嘱托,深深铭刻在吴老心间。包钢第一炉铁水的流出,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但是那时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无法与今天相比,特别是因含氟高的白云鄂博铁矿石难选、难炼和生矿直接入炉,造成铁口、渣口、风口侵蚀严重和炉壁结瘤的“三口一瘤”世界性难题,是摆在包钢人面前的多重难关。
看到今天先进的电子控制操作平台,吴老说,那时风口极易损坏,最多的时候一天得换二三十个风口,开铁口时,用铁锤打几十锤都纹丝不动,炉前工人下班后不能回家,住在地下室里随时待命准备换风口。
包钢遇到的世界性难题,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了解决。1981年参加工作的炉前工人薄福恒说,包钢自行研制的连续模式风口、渣口以及无水泡泥,是科学冶炼白云鄂博铁矿石的根本办法,大大降低了人工作业的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今年50岁的薄福恒告诉记者,那时的炉前工尽管还在挥汗如雨,但与吴老那一代相比,已经容易了许多。
“过去抡大锹,现在点鼠标。”今年38岁的1号高炉炉前大班长张亮说,如今的液压开口机、液压堵口板等出铁流程,只要在电脑总控室轻点鼠标即可完成。而且,高炉铜冷却壁、干法除尘、TRT余压发电、音巴水渣处理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工作环境。
(责任编辑:ren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