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鹏 绘
每周一早上6点,家住湖南株洲县城的何超,要坐上两个半小时的汽车,到该县最偏远的龙潭乡政府上班。他原先是党校教师,这次主动申请到山区基层工作。而在龙潭乡工作了16年的李子领,因为工作业绩优秀,回到该县经管局工作。
今年4月以来,株洲县对副科级以下一般干部实行工作交流,首批75名干部交流日前全部到位。县委书记王建平说,一般干部交流打破了普通干部“一岗定终身”和“提拔才调动”的用人模式,也打破了“城乡交流难”的现状,有效促进干部作风建设,激发了广大干部“想事、谋事、干事”的热情。
干部调动难影响机关效能 “在同一单位,工作时间太长,容易疲劳、厌倦。不是"老油条",也像一个"老油条"。换个工作环境,觉得一切都是新的,可以激发人的灵感,唤醒工作激情。”袁修帮在株洲县偏远的姚家坝乡工作了18年,这次交流到自己的家乡仙井乡。
作风建设一直是基层党政机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在不久前的一次会议上,王建平严厉批评了一些干部的作风:一位大学生“村官”为了申报村里的一个项目,在县城某个部门跑了20余次;县城某公安干警接到110指挥中心指令后,不是当即处理事件,而是径直走进饭馆吃饭;上班时间,县水利局一干部坐在一家酒吧的大厅里,众目睽睽之下与社会人员打牌……
株洲县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调查认为,机关干部作风懒散,很大程度上与一般干部交流难的现状有关。
据统计,株洲县连续在同一个乡镇工作10年以上的干部达242人,在同一个县直部门工作15年以上的达105人。长久以来,县域范围内干部轮岗交流对象均为部门、乡镇负责人,一般干部大多只能在系统内部轮岗,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和工作效能由此受到拖累。
干部交流今后将每年一次 要治机关作风病,必须突破干部管理制度的瓶颈。县委组织部长莫大德说:“就是要把一般干部圈里的这潭水搅活。”
4月16日,株洲县召开全县干部大会,王建平向1300多名干部宣布,对全县部门、乡镇所属的股室和普通干部,实行交流调动与岗位调整制度。
株洲县出台的《一般干部交流工作规定》要求,在“编制对等、公平公正、合理调配、提高效能、积极稳妥”的原则下,对存在“因工作需要交流、在同一单位时间较长(15年)、需要回避”等原因的一般干部,逐步实行交流。在具体操作中,边远乡镇优秀干部“进城”,“弱势部门”有成绩、有水平的干部进“强势部门”,“不在状态”的干部离开“实权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年轻干部到艰苦、复杂的环境锻炼。
记者看到,在首批75名交流干部的名单中,4位在乡镇工作的优秀干部调进县直机关,3位工作出色的干部从县统计局、县畜牧水产局等部门调任县财政局、县国土局。原县农机推广站站长被调到县农业局,成为了一名普通干部。
据介绍,株洲县从今年开始的一般干部交流,今后原则上每年一次,作为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常规”动作固定下来。
对话决策者 定期跟踪考察交流干部 记者:在交流过程中会否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
王建平:按照规定,干部交流名单是这样产生的:首先,县人事领导小组调研摸底、核实编制身份,提出各单位的交流名额;然后各单位根据交流规定,经集体研究提出交流人员名单。整个流程的细化,包括集体研究,都使得此次交流十分公平。除此之外,制度明文规定,各单位领导不得借机对干部进行打击报复,不得拒绝接纳交流进来的干部。
记者:对于原本就无所作为的干部,到了弱势单位后,会不会变得更加消沉?
王建平:对于“一般干部交流”,还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主要职责落到了单位的“一把手”身上。对于各单位的作风,要做定期的考核,“一把手”要管好干部。如果单位作风上不去,“一把手”帽子就要掉下来。组织、人事部门将定期对被交流干部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回访,并建立跟踪考察制度。坚持在交流中识别干部,在交流后定期考察干部。
专家点评 交流人选要看社会评价 干部长期在岗,确实会形成一些圈子。一般干部交流从某种程度上说防止了这种现象。《公务员法》规定干部应该定期交流。对于干部交流人选,主要应该看其社会评价。一般干部交流政策、交流岗位都应该公开,交流过程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并且还要定期轮岗。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教授 马怀德
交流常态化才有意义 一般干部交流主要出于工作的需要。一个干部到底属于专才还是通才,会在交流过程中得到体现,从这个角度说,干部素质的不断提升,部门之间血液的不断流通,关键在于能否长久地进行。也就是说,只有长期进行干部交流,而不是昙花一现,交流才会有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毛寿龙 (记者 王伟健)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