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庆祝建国60周年最新消息

外国媒体领袖眼中中国:从 “谜”到“迷”(图)

  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峰会共同主席、路透社总编辑史进德在致辞。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摄

 
 新华网北京10月9日电 尽管是哈佛大学专攻中国政治的硕士,但史进德刚来北京时,仍觉得这个东方大国是一个谜。

  “当时,我们获得的数据不可靠,采访机会寥寥无几,中国经济状况对外界来说是一个谜。”史进德这样回忆十几年前的中国。他从1991-1994年担任路透中国分社社长。

  “而现在,我们可以像报道七个西方工业大国那样,充分专业地报道中国经济。”路透社总编辑史进德9日在世界媒体峰会上说。

  正在北京举行的此次“媒体奥林匹克”,吸引了来自境内外170多个媒体的300多位媒体负责人,包括新闻集团、路透社、谷歌等传统和新媒体的重量级机构的领袖。

  “"透"——我们路透社名字中的这个字,有穿透、透彻和透明的意思。”史进德在演讲中,不时穿插着中文。

  事实上,无论是像史进德这样的“中国通”,还是初次来华的媒体负责人,都对中国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并有一些不同寻常的发现。

  传媒大亨、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默多克已数不清自己访华的次数,对中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等现象也司空见惯,但他对中国人的“乐观”还是津津乐道。

  “在中国我所到之处,看到很多人白手起家、投资兴业,很多人自学成才、走向成功,还有一些人年纪很大,还重新走进学校充电,补充需要的知识。这些中国人的乐观向上,与笼罩世界其他地方的悲观情绪形成鲜明反差。”默多克这样评价普通中国人。

  肯尼亚通讯社首席新闻官乔瑟夫奥利文初到北京,“时差还没倒过来,不适应气候”,但他很喜欢北京随处可见的绿色,并夸奖说“首都国际机场周围有大片绿地”。

  印度亚洲通讯社总编辑塔伦巴苏,从上世纪90年代初首次来华访问,迄今已访问7次,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向记者竖起大拇指,称赞中国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繁荣。

  但巴苏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我从来没有看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满怀热情,全民性地参与到一项国际盛会中,并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巴苏这样谈起去年来北京看奥运会的经历。

  “我想,也许这种自豪感才是中国不断强大的真正来源。”巴苏感叹道。

  因为才第二次来中国,尼日利亚通讯社助理总编辑乔班科勒说自己对这个东方大国并不了解。

  班科勒这次来华,恰好赶上中国刚刚举行了国庆60周年大典,“听说,中国人正在享受长假,天安门广场上人山人海,大家一副喜气洋洋,心满意足的样子。”

  “我想,只有一个国家发展到相当水平,人民才能有这样的状态。”班科勒说。

  班科勒说,由于财力有限,迄今尼日利亚通讯社在中国还没有常驻记者。“但我们的用户对这个国家很着迷,渴望能多一些关于中国的资讯,希望以后我们能在北京设记者站。”

  也是因为对中国的“着迷”,《华尔街日报》记者上世纪70年代末就来到了中国。

  “从当时的只身一人,到如今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50多名记者,我们现已成为外媒驻京机构中规模最大的之一。”《华尔街日报》中国总编班安祖说。

  说着一口流利粤语和中文的班安祖说,中国已成为一个万花筒,各方面的蓬勃发展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报道素材。

  “以前,我们的报道偏重政治和社会新闻报道,而现在,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我们已大大加强对经济、金融、市场、企业等报道。”班安祖说。

  或许是因为长年走南闯北积累的阅历,或许是因为干新闻锻炼出的敏锐,外国媒体领袖们对中国的问题也有深刻清醒的认识。

  默多克说:“虽然中国在经济改革方面已取得卓越成就,但农村地区的贫困依旧严重,而且东西部差距还有比较大的悬殊。”
★ 分列式、游行方阵看点
(责任编辑:杨建)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