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春被郑州大学嵩阳书院聘为名誉院长 |
来源:郑州晚报
嵩阳书院再续国学传奇,徐光春为新生讲“开学第一课”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希望郑大嵩阳书院将古代书院文化和现代大学精神融合起来
昨日,备受关注的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正式开学,省委书记徐光春受聘该院名誉院长,他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为题,给09届国学班新生带去了精彩的“开学第一课”。“河南有本钱谈文化,有地位论历史。”在这堂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的课上,徐光春引经据典,娓娓道来,给同学们形象地阐述了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晚报记者 张竞昳/文 常亮/图
“我们不缺布料,需要一个好裁缝制成华美绚丽的时装;我们不缺食材,需要一个好厨师做出色香味俱佳的大餐。”
——徐光春寄语郑大嵩阳书院培养新一代国学研究和实践人才发展河南
名誉院长带来“开学第一课”
每年来一次郑大,跟大家见见面,说说话,吃吃饭。昨日上午9时,徐光春践约来到郑州大学。新校区行政楼二楼的报告厅内坐满了等待他的学生,过道和门口也都挤满了人。
“来河南5年了,我一直在学习和思考,感受着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郑大嵩阳书院开学,是郑大也是河南教育界的喜事。”受聘为郑大嵩阳书院名誉院长的徐光春在描述自己心情的时候,用了“沉甸甸”一词。他表示,尽管如今的环境、条件、面临的任务都跟古代不一样了,但仍然需要传统文化的精华来推动现代社会的进步。“嵩阳书院的历史很辉煌,产生的思想和成果至今依然闪光,重建书院,深入探索实践的责任和担子很重。”
“我们不缺布料,需要一个好裁缝制成华美绚丽的时装;我们不缺食材,需要一个好厨师做出色香味俱佳的大餐。”徐光春以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他“希望郑大嵩阳书院培养一批熟悉中国典籍,了解中国学术,有较深国学修养和较强研究能力的新一代国学研究和实践人才,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河南”的期待和良好祝愿。
要点一 河南历史的地位至高无上
河南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无可替代的一本重要教材,她“纵不断线,横不断项”的天然优势,有利于开展国学研究。
“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河南;姓氏文化出自中原;这里的人们最早摆脱了蒙昧、开创了农业、发明了冶金术、创造了文字;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众多,而且这些文物都出土于河南本地。”徐光春说,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河南都是中国的缩影,两者有着高度相关的曲线,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多远,河南的历史就有多远,中原思想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化成作用是任何其他地域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要点二 河南历史的内容华彩厚重
“河南是元典思想的诞生地,核心文化在这里光大,我们要担负起续写、传承、创新的责任。”徐光春说,河南不仅是众多王朝的建都地,还是政治角逐的战场、制度变革的温床,集中体现了中国政治文明的鼎盛与辉煌,古往今来,更是产生思想的源头,孕育了儒家思想,形成了道家学说,丰富了宗教文化。
他特别指出,嵩阳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书院之首,是河南思想文化的一张名片,传承之久、影响之大全国知名,近年在开发上已有初步成效,郑州大学嵩阳书院的成立是一个重要成果。希望可以发展成为我国学习国学、弘扬国学、研究国学、发展国学的重要教学研究基地。
要点三 河南历史的价值励志壮行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一个区域来说也同样如此。徐光春表示,拥有先进文化的地区,民众文明程度就高,区域形象就好,就能赢得世人的美誉和向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厚重的历史对于提升区域知名度和美誉度作用十分突出。
此外,徐光春说,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促进文化繁荣的战略资源,更是提升我省形象的金字招牌。同时,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也十分突出,是实施旅游立省的有力支撑。“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河南的旅游收入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今天的文明,发轫于昨天;光辉的未来,肇始于今天。”徐光春用一句话结束了开学第一课的授课。
新闻附件
郑大嵩阳书院 目标是通过大师培养大师级的人才
作为新成立的郑州大学二级学院,郑大嵩阳书院今年在相关专业中调剂了100名新生开设国学专业。郑州大学副校长、郑大嵩阳书院院长宋毛平介绍,学校将与社科院、河南博物院等研究机构合作,携手繁荣国学。
按照规划,书院是整合郑大资源的研究教学型学院,郑州大学校区主要进行教学,登封的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服务于研究、文化交流等。大一是通识基础课,综合学习文史哲等基础知识,计划大二给学生配备导师,大三、大四可以在文史哲各专业选出自己的专攻方向。
据介绍,郑大嵩阳书院师资由学术顾问、专家委员、兼职教授、特聘教授和在职教师五部分组成。将来还计划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名师大儒,希望能通过大师培养大师级的人才。
宋毛平表示,希望通过5~10年的建设,使书院成为国内知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学人才培养基地、学术研创基地、政府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后援基地,特别是成为全国中原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
课堂提问
要让“静”的“动”起来,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转化成生产力
“文化河南的亮点在哪里?如何打造我省的文化名片?”嵩阳书院09级学生刘晓楠第一个抢到了提问的机会。“到处可见,俯拾皆是。”徐光春这样回答道,接着介绍了河南文化未来的发展战略:河南靠什么吃饭?靠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吃饭。我们要做的,是要让静的动起来,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转化成生产力,将其升华,像传播少林功夫一样,将其传遍天下。
此外,创新是很重要的。徐光春提出,在传承的同时,还要创造新型的文化,研究新的文化品种,比如数字、动漫产业等。“我相信河南人民能够创造那么丰厚的历史文化,也必定能够创造新的更辉煌的文化。”
男生和洋洋有幸抢到了最后一个提问的机会:“郑大嵩阳书院的成立,对复兴书院文化,繁荣国学,发展河南,能起到哪些作用?”
对此,徐光春表示,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永远不能丢,这不仅是民族的灵魂和根基,还是依靠,郑大嵩阳书院的恢复和重建,将对其发展和创新起到支撑和引领的作用。“希望嵩阳书院能够作为载体,培养并会集这方面的人才,通过教学和研究,将古代书院文化和现代大学精神融合起来。”
“文化底蕴是基础,时间变了,环境变了,国学思想和精神不会变,处理事情的原理和方法不会变。”徐光春说,学国学的关键是要学习用古人的智慧来思考和解决现代问题,灵活学习、运用,善于观察、分析和研究,不可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