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效标识第一案撤诉 能效标识虚设问题仍需关注
来源:
法制日报
2009年10月15日08:53
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的中国能效标识第一案(本报9月3日第10版曾报道),原告已经撤诉。当事人柯先生(原告李女士的丈夫)今天告诉记者:“我们打这个官司,并非只为赔偿费,而是希望主管部门关注能效标识的虚设问题,通过民事诉讼只能处理我自己的个案,要保护更多的消费者,必须由主管部门通过行政力量来规范空调市场。”
据了解,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人民法院原定于9月22日对此案开庭审理,但9月19日原告撤诉。撤诉的主要原因是,起诉后,柯先生才得知对方当事人是自己的一个朋友,他不想把朋友告上法庭。但他一再表示,尽管撤诉,但不会放弃对此事的追讨。
最近,柯先生还发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一封《关于要求四部委处理能效标识造假的公开信》。在信中,柯先生疾呼:“我认为能效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我遇到的绝对不是个案!”“能效标识作假有不易察觉、验证困难的特点,中国市场一年消费3000多万台空调,如果能效造假,那得给消费者造成多大的损失?要浪费多少能源?国家惠民工程的财政补贴要被骗取多少啊?”
柯先生认为:“如果国家相关部委不加强对能效标识的监管,企业随便乱贴能效标识,一方面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护,另外国家的财政补贴资金也会被不法企业非法占用。公开信的目的是希望对于这种造假行为,监管部门能够有所作为,防止家电版的三鹿奶粉事件再次发生。”
柯先生告诉记者,他收到了国家质检总局的回复。该局表示已将《公开信》转至广东省技术监督局。他按照回复上的联系方式与广东省技术监督局取得了联系,对方表示已将公开信转至顺德区技术监督局。顺德区技术监督局的态度是:既然此案已诉诸法律,他们就不便再介入。
本报北京10月14日讯
案件回放
珠海市消费者李女士今年7月5日从该市圣龙商贸发展有限公司购买了一台空调。但这台标注着能效等级为二级的产品,经权威机构检测后发现该空调实际能效比尚不到五级能效水平。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低于五级能效标准的产品不得在市场上销售,于是,消费者将空调告上了法庭。
记者手记
能效标识 别沦落为一张废纸
能效标识第一案尽管已撤诉,但问题尚未解决。更让消费者担忧的是,如果无人监管任其发展,能效标识虚标的情况就有可能蔓延。
其实,自能效标识制度实施以来,其符合性问题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每年相关部门进行的抽查中都会有一些知名企业在黑榜上现身,而且这些企业大多并非初犯。但据记者了解,这些企业并没有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因为能效标识的管理机构没有处罚权,只能将检测结果通报给有处罚权的主管部门作为参考。对于这种情况,主管部门对企业多数只是进行警告。与其可以获得的巨大经济利益相比,企业违规的成本很低。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主任王若虹表示,自2005年3月1日能效标识制度实施以来,对能效标识符合性的监管一直在加强,相关法律法规也日渐完善,但能效标识制度的规范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我国能效标识制度采取的是与国际接轨的“企业自我声明+备案+市场监督”模式,这一制度虽然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具有优势,但有些企业却钻了这一制度空子。有关专家表示,特别是在企业诚信机制尚未确立的情况下,不能依靠企业自律来执行,而必须依赖有关部门的监管。
“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应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精神,给出一个真实的解释。同时,由于企业提供的虚假信息使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财产权受到了损害,应依据消法对消费者进行赔偿。并应以此为教训,认真查找经营管理中的漏洞,迅速加以改正。”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指导部主任王前虎认为,相关企业有义务对同一批次产品及相关其他批次的产品进行检查,如果确定并非个例,就应采取相关措施对产品进行召回,对消费者损失进行补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重新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如果一味地逃避,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损害更大。而且,企业的虚标行为还损害了能效标识制度的权威性,相关主管部门应追查企业是否有其他不当得利,如果问题存在,还应在要求其返还不当得利的同时对其进行处罚。
有人把能效标识比喻为一杆“节能秤”,如果“秤”都不准,也无人监管,那么这杆秤就会成为欺骗消费者的“黑心秤”,能效标识制度真实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能效标识最终只能沦落为贴在家电产品上的一张废纸。
能效标识虚设问题该引起主管部门高度关注了!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