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上午10时,“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地区及长安街沿线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检阅三军后,盛大阅兵仪式开始。在14个徒步方队后,30个装备方队依次行进。图为徒步方队中的女民兵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中新社发任晨鸣 摄
10月1日,在新中国60周年国庆阅兵式上引人注目的女民兵方阵中,久居新加坡的张元元和方阵里其他女民兵一样,手持钢枪,将飒爽英姿和青春的激情留在共和国永恒的记忆里。但她没有想到,不久前她面对媒体采访时的一句“报效祖国是我最大的心愿”的话,却在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新加坡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新加坡社会各方围绕“移民认同”、“效忠”等字眼展开激辩,张元元一时成为网络红人。
最近,参加国庆阅兵的“女民兵”张元元一句再普通不过的“报效祖国”的话,引发新加坡民众的广泛议论,原因是她与新加坡有一段不浅的因缘。
女民兵是新加坡永久居民 29岁的张元元毕业于北京职业培训学校幼师专业。2003年去新加坡留学。原计划仅留学一年,后经朋友介绍,到新加坡一家私营学习中心,专门为3岁前儿童讲授汉语,后来还拿到新加坡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简称PR)身份——即新加坡的“绿卡”。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张回到北京,找了一份薪水并不如在新加坡的公司,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
2009年,张元元听说北京朝阳区将组建国庆阅兵式的女民兵方队,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脱产参加训练。对此张元元表示,参加阅兵是很多人“一辈子都赶不上一次”的宝贵机会,这个经历对她“很重要”。
然而,让很多新加坡人有些接受不了的是,当张被媒体问道为何会投身艰苦的阅兵训练时,她说因为“北京才是我的家……报效祖国是我最大的心愿”。
引发对移民不信任情绪 正由于张元元是新加坡永久居民这一事实,因此她的“报效祖国论”令新加坡的“父老乡亲”听后,心里涌出酸酸的味道。
《联合早报》10月12日在题为《从张元元事件说起——新家园与故乡土 永久居民情归何处?》一文中称,经过这起事件后,我们要如何相信外来人才?如何平等对待这些新移民?中国年轻人的爱国主义到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在他们的想象中,为国家奉献除了参与国庆阅兵,还有什么方式?在这个人员流动自由的年代,他们在走和留之间的权衡,有多少是因为务实的考量,又有多少是无私因素的驱动?新加坡各界在讨论如何看待张元元回国参加阅兵事件的同时,有的声音显然不再就事论事,而是毫不隐晦地谈及他们对移民的不信任。
新加坡当地网站“随笔南洋网”论坛里,就有网友留言说:“以张元元的例子来说,其实这个人不危险,因为她既然敢这么高调出现在中国十一国庆,当然不期望申请(新加坡公民)会获准。危险的反而是掩藏自己真心而成为(新加坡)公民的那些。”
新加坡公民谭空宏(音译)10月4日为此专门写信给新加坡总理及其他政府部门。他在信中抱怨称,新加坡永久居民张元元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挥舞着她的(新加坡)蓝色身份证,宣称要报效祖国。谭空宏在信中质问:“难道政府希望国民接纳的新移民就是像张元元这样的吗?我想请问内政部长是否准备收回张元元的永久居民身份?我还想知道张元元在新加坡的5年中是否曾在大学就读?如果是这样,我们给她提供的奖学金无疑是浪费金钱!”
当然,也有新加坡人对张元元表示理解。网名为“煮鹤焚琴”的网友留言:“不要把新移民都和张元元绑在一起。张元元是成年人,有能力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她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大错。”
据《联合早报》报道,已成为澳大利亚永久居民的新加坡人王盟杰说:“如果我如张元元一样,回来参加国庆典礼检阅,在澳大利亚不会引起轩然大波……身为永久居民其实能够成为两地的桥梁,让彼此了解各自的文化……新加坡人的心态是很有趣的……像张元元这样,能够将爱国心付诸于行动是积极的……她回中国参加典礼,并不意味着她不爱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出来表态 在民众热议之时,新加坡政府相关部门也表了态。新加坡国家人口秘书处官员在答复谭空宏先生的信中解释道:“新加坡永久居民并非新加坡公民,他们保有原来的国籍,我们允许他们和祖国保持联系。举例来说,我们允许拥有其他国家永久居民身份的新加坡公民回来参加国庆阅兵,而不是像你说的那样(不允许张元元回中国)。”
同时,也有新加坡国会议员提醒新加坡人,张曾是新加坡永久居民,但永久居民不等于拥有新加坡国籍的公民,因此她回国的举动及相关言辞无甚不妥,希望国民以理解和宽容的心对待。
新加坡政府的言论是客观的,很多人并不清楚一个国籍常识:永久居民不等于拥有别国国籍的公民。
世界各国因国情不同,对双重和多重国籍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中国和新加坡均不承认双重国籍存在,在各自国籍法中,均规定本国公民如拥有外国国籍后,就不承认其本国国籍或应自动放弃本国国籍。
这条法规有两重含义,一是本国籍公民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国籍,包括放弃本国国籍加入另国国籍;二是如加入另国国籍则不再拥有本国国籍。对新加坡而言,用其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的话说——新加坡是个年轻国家,需要时间来加强国家认同,双重国籍还不适合新加坡国情。
新加坡永久居民并不意味着等同于持有国籍的新加坡公民,否则就不会赘言“永久”二字。反过来,持有新加坡PR身份的中国人,仍旧持有中国护照,理所当然被中国政府承认为中国公民,属于中国政府海外行使领事保护和救助的对象。新加坡政府关于PR身份的设置,实际上是吸引外来人才的一种国际通用手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新加坡的PR证件外皮是蓝色,似乎更应叫“蓝卡”而非“绿卡”。
因此作为新PR的张元元,首先她有权选择自己的国籍,其次她即使拥有PR身份,也仍然是中国国籍,因此,她的回国和报国行为无任何不妥,更不涉及效忠与否等道德话题。
面临国家身份认同挑战 理虽如此,如果进行一下换位思考,新加坡一些国民的抱怨似乎也不难理解。
新加坡国小民寡,资源匮乏,自建国以来即制订广纳贤才的国策,使新加坡成为名副其实的移民国度。目前,新加坡总人口直逼500万,其中四分之一强为外来移民。外来移民为新加坡补充着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却也带来了一些绕不开的负面问题,集中体现在资源如何分配、移民融合、国民心理承受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治安问题。2009年8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国庆演讲时,直接引用一起居民楼内华人和马来人之间的文化纠纷,表达了新政府在今后继续维护社会稳定所承受的压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培养国家身份认同,是新加坡面对的重大挑战之一。
新加坡之所以能广泛吸引国际人才,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具有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台湾时政评论家黎建南把新加坡的优点总结为“三不”:官员不贪,社会不乱,环境不脏。但移民的大量涌入,无形中增加了本地人的工作和生活成本。大到就业,小到乘车,新加坡国民近年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人潮”,自然而然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排外情绪。而当一个享受了国际知名的“三不”好处的外国PR,突然说出自己的家在别处之类的话时,不难想象某些新加坡国民心中复杂的情感。
有关移民问题向来是极易引起争论的。一方面,作为移民本身,无论持有何国国籍,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融入当地社会,所谓入乡随俗。另一方面,作为本地公民,也应以宽容心态接纳外来移民,所谓海纳百川。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是互为因果的现实命题。(特约撰稿 王凡夫 发自新加坡) (来源:中青在线-青年参考)
(责任编辑: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