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新华网专稿: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就新中国60年来的发展历程采访了日本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国分良成。
国分良成说,简单地看,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成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的中国重视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体制;后30年的中国则以现代化建设为主,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生产力的提高。
国分良成说,如果分得更细一些,前后两个30年又可分别被分成两个阶段。其中前一个30年可以1957年划界。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期间,中国处于立国阶段,以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为目标建设国家。1957年同时也是反右斗争开始的年份,中国此后进入了"毛泽东式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中国重视生产关系和阶级斗争,在搞"继续革命",文化大革命是这一阶段的象征性事件。
在后一个30年,分界点可定在1992年。从1978年到1992年,中国步入改革开放时代,邓小平成为这一阶段的中心人物。出于对文革的反思,中国开始集中精力搞现代化建设。不过总体而言,中国经济这一阶段仍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尚处于从属地位。1992年开始的最后一个阶段,中国通过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最终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实现了经济路线的全面转换,中国经济的显著增长也正是在这个时代。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国分良成不无感慨地说,前后两个30年的中国就像两个国家一样。不过他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前一个30年对中国的发展没有意义。他说,放眼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不论处于哪个阶段,尽管采用的方式各不相同,但中国一直都在朝着同一个目标迈进,那就是国家的富强。
"中国与世界关系关键有三件事" 关于新中国60年取得的成就,国分良成认为,最大的成就有两个。第一个成就是摆脱了半殖民地状态,真正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自主。不仅如此,中国如今已经发展成一个全世界承认的大国,去年的北京奥运会就是一个标志。第二个成果则是在历史上首次解决了全体人民的温饱问题。在人口比建国时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仍能让国民吃饱饭并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不能不说是重要的成就。
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看,国分良成认为,中国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有三件事十分关键。第一件事是1971年至1972年中美两国开始接近。中国在此之前总体上是与世界隔离的,而在与美国接近后,中国迎来了与其他国家建交的高潮。可以说,中美接近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起点。第二件事是1984年确定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虽然许多人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很重要,但国分良成认为这样大范围地开放沿海城市意义更为重大。第三件事则是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南巡讲话解决了计划和市场"姓社姓资"的问题,促成了经济路线的重大转变,也使得中国以经济为核心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正是在1992年之后,中国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出现真正的变化。
中国一方面向世界提供廉价的商品和劳动力,一方面渐渐发展成为巨大的市场,在中国获得发展的同时,世界也从中国的发展中获得了巨大好处。
国分良成说,在封闭和孤立的时代,中国时常面临战争和军事纠纷,而开放后,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融入世界走国际协调路线才是正确选择,这是新中国60年历史得出的经验。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开放为改革提供了动力。有改革的意愿,又有通过开放吸收国外好东西的灵活性,中国才取得了现在的发展。
"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最重要" 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国分良成认为,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是最重要的。他说,在经济方面,中国需要建立财富的再分配机制。比如,在发达国家中很普遍的所得税、继承税及累进税制等对调节收入分配极为关键的税收制度目前在中国还不健全。只有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才能真正调动内需,使中国成为一个"消费社会"。中国应保持政治改革的意愿,思考政治改革的方向。在对外关系上,中国已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世界,但还有不足之处。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已不简单地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应渐渐转变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此外,中国应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更多地公开信息。(本网驻东京记者刘赞编辑:陶志彭)
(责任编辑:张庆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