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台民生新闻应走向化“大民生”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0月23日15:26
所谓“大民生”,是指更多地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及走势等,以及从民生的角度对国计所进行的解读和诠释。对地市级媒体而言,“国计”更多地体现为当地政府出台的各种民生政策。“大民生”强调新闻在公共生活领域的导向和介入作用,培养百姓的公共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从创建良好舆论氛围的功能来说,“大民生”应该成为民生新闻的主流。
目前,民生新闻存在着“三位”、“两质”现象,使得“大民生”新闻难以唱主角。“三位”是指民生新闻的移位、越位和缺位,“两质”是指民生新闻的内容同质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由于受到的束缚太多,民生新闻出现了移位现象,“报喜不报忧”较为普遍。民生新闻刚起步时,从业人员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舆论监督功能,通过媒体的报道,拖欠民工工资、民工子女入学难、企业排污等久拖未决的问题很快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得到了有效解决。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条条框框,动不动就以“影响政府形象”、“影响投资环境”为由阻碍媒体报道,慢慢地,民生新闻被逼进了“小胡同”,只好报道一些“小民生”新闻,车祸、火灾、跳楼秀等等。有一些电视媒体甚至每天网罗发生在各地的色情、暴力、犯罪等报道,组成“大拼盘”、“大杂烩”吸引观众,使媒体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公信力、美誉度和引导力。
民生新闻越位现象,是由于从业人员对自己的职责认识模糊造成的。百姓生活中遇到的不公正、不合法事情,是民生新闻关注的重点话题,这些事情一经媒体报道,就会形成舆论的压力,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使事情得到妥善解决,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媒体在解决问题。媒体的职责是揭示事实,对监督客体造成舆论压力,并不具有行政和司法的职权。在许多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解说词:“在记者的协调帮助下,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如此越位,造成百姓打官司要找媒体造势,小区业主告开发商时拉上媒体,打不赢官司求助无门也要找媒体,媒体陷入了被受众当作“公共保姆”的尴尬境地。
民生新闻的缺位现象,主要是从业人员对民生新闻的功能认识不够造成的,主要表现为一味追求收视率,将民生新闻的活动范围、关注重点、服务对象局限于城市,定位于市民,而很少涉及农村和农民,导致报道视野狭窄。其实,民生新闻不等同于市民新闻,“民生”中的“民”包括市民和农民。农民是非常需要媒体关注的一大弱势群体,民生新闻应该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
另外,经济新闻也是民生新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点往往被一些媒体尤其是县一级的媒体忽视。
几年来,不少地方的观众在18:00—20:00之间就会钻进各类民生新闻的包围圈。一座城市一天能提供多少这类新闻?结果必然导致民生新闻内容的稀释和品味的降低。一些电视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将趣味性新闻作为栏目的主打内容,并且一再扩版,造成了民生新闻信息量的严重不足,诸如醉酒开车、路人吵架、居民家中漏水等市井新闻在荧屏上频频出现,造成了民生新闻的平庸化,让受众产生了收视疲劳。而从刺激受众眼球的角度来说,民生新闻栏目又非常需要“爆炸”性的新闻来支撑,因此便出现哗众取宠的失实报道,甚至杜撰假新闻。
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是制约民生新闻发展的一大障碍。一些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人生阅历以及对新闻的价值判断能力,离民生新闻发展的要求还存在明显的差距,未能实现由“一般性贴近”向“高度贴近”、“深度贴近”转变。
要让“大民生”唱主角,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多做文章:
不断探索新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常熟电视台《今日传播》从原来单一的具有民生新闻特点的动态消息为主,发展到现在“动态新闻”与“深度报道”相结合,使栏目具有了新的竞争力。每日头条《今日关注》主要内容是百姓普遍关注的问题,也就是“大民生”。《今日传播》还推出以两位记者名字命名的帮忙小板块——《热心小马哥》和《贴心梦乡姐》,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意义、市民急需解决的问题,使《今日传播》更具社会性和公益色彩。
策划大型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来提升栏目的影响力。《今日传播》的“民生乡镇行大型新闻行动”,展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常熟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变;“烛光点点,为四川灾区祈祷”的爱心活动,短短两小时,募集善款12万多元;北京奥运期间,“奥运福娃进你家”活动拉近了百姓和栏目的距离,提升了栏目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本土“大民生”新闻。常熟是服装之城、新型的工业和港口城市、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借城市特色做前瞻性的分析报道,是常熟台民生新闻从业人员深思的问题。
(作者单位:常熟电视台)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