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山西煤矿重组 不要把问题化约为主义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0月27日09:43
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最近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其成为焦点的缘由,在于不少人把它概括为充满政治色彩的4个字——“国进民退”。
就像十余年前“国退民进”曾是个非常敏感的政治说辞一样,在今天,“国进民退”也仍是个很敏感的政治说辞。一扯到这样的“主义”高度,山西煤炭整合重组的原始动机以及采取的手段是否科学有效,就很容易被忽略到一边。《山西发行政命令要求民间资本退出煤矿引争议》这样的新闻标题,《山西煤矿“国进民退”让人痛心》这样的评论标题,一下子就把具体事件给超越了。
我查阅去年9月发出的《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原文,其“思路目标”是如此表述的——“通过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形成大型煤矿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通过科学整合,合理布局,关小建大,扩大单井规模,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提升煤矿整体开发水平。”可见,其重组行动的动机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煤矿安全,二是“提升煤矿整体开发水平”,也即提升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生态的破坏等等。
文件中的具体政策表述,并没有把“民间资本”排斥在外——“国有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可采用资产划转的方式;非国有之间或非国有与国有之间煤矿企业的兼并重组,可采用资源、资产评估作价入股的方式。”
就实际重组过程的有关报道来看,“民间资本”也并未被强制退出,前提是你自身规模已经足够“大”。《瞭望》新闻周刊最新报道指出,山西全省经过兼并重组以后产生的90个企业主体中,地方非国有集团公司就占了33个,占了三分之一强。煤炭大市朔州“通过整合,形成了国有和民营企业各占"半壁江山"的办矿格局。”在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吕梁市,民营煤炭企业的矿井数和产能都占到了60%。
由于现有的绝大多数非国有煤矿都是小煤窑,他们当然有“退出”的苦恼。但其“退出”的原因,并非是“民”的身份,而是“小”的身板。
在这一轮兼并重组中,是否涉嫌对私企“强买强卖”,是一个真问题。根据“全省煤炭矿井总数由2598座减少到1000座”的重组计划可知,大多数的矿井将在兼并以后被关闭,除非将来新建较大规模矿井,接收来的这些矿山资源的开采权将一直处于搁置状态。因此对于接收者来说,这并不见得就是一桩赚便宜的买卖。
事实上,在被矿难扫落的乌纱帽已如山积的山西,应该早就不再背负什么“国有主导”的包袱。只要能减少矿难,哪还会管你谁“退”谁“进”?!煤炭安全专家现在说,“兼并重组整合全面结束,煤矿全面采用机械化综采后,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将减少74%”。那么,山西省政府当然就甘愿担着“国进民退”的名声,去抓“关小建大”。试想,如果煤炭安全专家们的意见相反的话,山西省政府可能也会毫不犹豫地“关大建小”,搞“国退民进”的。
到目前为止,关于山西煤矿“国进民退”的争议,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放了空炮。毕竟,关于究竟是否大矿更安全的问题,“公共”人士贡献不出“专业”的意见,也就只能偷懒,把“问题”化约为“主义”,从而进入自己擅长的论域,在云层以上高举高打。
这还不算是最偷懒的。最偷懒的论者如非常活跃的青年经济学人周克成,直接就把“问题”完全等同于“主义”,认为安全生产的关键不在规模大小、水平高低,而就在于私有化。因此,他匪夷所思地批评:“明晰、界定到个人的产权制度,能够大幅、有效地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但山西省政府却要大型国企兼并重组私营煤矿,这不是恰恰把保证煤矿安全的最佳根基给抽走吗?”而据统计,山西大约90%的煤矿事故都发生在地方小煤矿,主要是私营的小煤矿。——这周先生是不是在说梦话?
不久前,他已经说过一次类似的梦话。针对成都公交汽车燃烧事件,他在事发当日就一口咬定:“毫无疑问是人祸,实实在在的人祸,百分之百的人祸。这个"人祸"就是由政府垄断包办的城市公交制度。”吊诡的是,事件的调查结果,却是一起特大故意放火刑事案件。人祸确是人祸,只不过与是否国有无关。
其实,放弃偷懒的想法,面对真实的问题,学者、论者们有许多功课要做:为了保安全,做大以后的国有矿和私有矿,在内部管理上分别有哪些缺陷需要改进?在外部监管重点上应有哪些不同?为了长远发展,如今这些新做大了的国有煤矿企业,将来的体制、机制改革该如何规划?
就像私企的安全问题真实存在一样,国企特别是矿山类老牌国企,体制的僵硬,管理的粗放、颟顸、低效,也确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关小建大”眼瞅着就办完了,即便安全生产形势就此根本改观,国企的这些老问题也会马上再让山西的各级官员们失眠,尤其是在煤炭市场需求发生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刘健)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