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日报:政府应以正确的姿态应对网络舆情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10月28日14:26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近日公布了“2009年第三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就10件“舆情热点事件”对政府应对、处置能力作出评估和排名。上海市交通行政执法部门钓鱼执法成为排行榜上最有损政府公信力的事件,得到警报级别最高的红色警报,而重庆打黑风暴、云南陆良事件及慎用“不明真相”标签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称此举是为了通过提供客观、科学的舆情参考数据和舆论引导建议,更好地帮助领导干部读网,准确把握社情民意,促进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从此次十大舆论热点事件的政府应对能力排名看,确实起到了这种效果,向政府传达了一个明确的警示: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关键在于透明。
考察这10件舆情热点事件,并不是好事就排在前面,坏事就排在后面;也不是易于彰显政府正面形象的事件政府应对能力就高,而暴露政府负面形象的事件政府应对能力就低。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关键不在于好事和坏事、正面和负面,而在于政府能否在事件发生后坦荡、透明地面对舆论。如果能坦诚地面对,负面新闻能转化为政府展示正面形象和树立公信的机会,如果遮遮掩掩藏着捂着,即使是正面事件也会被捂成负面事件,在网络倒逼信息中政府声誉扫尽。
比如重庆的打黑,本地黑社会一手遮天,黑势力深入社会的毛细血管,许多高级官员涉黑,政府部门与黑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是什么好消息,甚至是严重影响政府形象的负面事件———按一些官员的传统观点看,政府家丑不可外扬,这种事情必须捂着。可重庆没有这么做,而是公开地、高调地、透明地打黑,毫不留情地公开涉黑的政府官员,设立新闻发言人及时向舆论披露打黑的最新情况,并鼓励公众的积极参与。这样对舆论的坦诚和开放,也赢得了舆论的认同和支持,所以能在政府应对舆情能力榜上名列前茅。
而像上海的钓鱼执法,虽不是什么好事,可如果政府能坦诚面对舆论,客观公正地处理此事,让整个事件的调查处理向舆论开放,未尝不会成为一件彰显自身形象的好事:敢于面对错误,敢于向执法潜规则开刀,以纯净的执法环境迎接世博会。可有关部门并没有这样做,一味护短,一味遮丑,让政府部门老子查儿子,抛出一个显然是在掩盖问题的调查报告,这种姿态只能刺激汹涌的网络舆论穷追不舍———招架不住的有关部门如今终于站出来说“存在钓鱼执法之嫌”了,可这纯粹是被逼出来的,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已在推卸和护短中大受伤害。
还有内蒙古赤峰饮用水污染事件、陕西凤翔血铅事件、河南新密农民工“开胸验肺”,河南杞县“钴60”事件等等,政府在网络舆情面前之所以那么被动,关键都在于缺乏透明和坦率,一味想捂,一味想回避,总寄望于能像过去那样捂过去和蒙混过去———可在信息多元、无法封锁、监督热情高涨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回避根本不可能了,只能是越捂越被动,越捂越使局面不可收拾。
出了事,政府愿不愿意公开信息,愿不愿意坦诚地面对舆论,关键在于政府如何看待公众的知情。有些地方所以不愿坦诚和开放,他们是把公众和舆论当成政府的敌人,看成是政府的对立面,认为许多网友是出于对政府的不满而想借机找政府的茬儿,抓住政府的把柄从而让政府下不了台,所以必须对公众设防,必须对他们保守秘密。其实并非如此,公众并非政府的敌人,而是公共事务的参与者,是政府和公权力的监督者,是与政府所捍卫的公共利益是一致的。政府坦诚地公开信息,坦诚地面对舆论,能让公众参与到一些问题的治理中,能共同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从而帮着政府一起解决。比如在打黑上,可以与政府站在一起共同打击黑势力;在钓鱼执法上,可以协助调查部门共同治理政府内部的执法腐败;比如在应对谣言上,可以一起理性面对,让谣言止于智者。还可以出谋划策,凝聚舆论力量力挺政府有所作为。
把舆论当成站在对立面的敌人,政府永远无法以正确的姿态应对网络舆论,无法与舆论形成治理问题的合力。(曹林) (来源:检察日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