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青年报
八百壮士之一郭兴发昨晚辞世 未能等来战友海外遗骨归国
瞿艳花
【壮士其人】
郭兴发原籍河南商丘,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1937年奉命守卫四行仓库时,他才21岁,是524团一营一排一班的机枪手,也就是八百壮士中的一员。战斗打响后,他和战友们一起,坚守四行仓整整四天四夜。随后,八百壮士撤退到英国租界,被英军软禁了3年多。
1941年,日军押着他们去杭州做苦役。几个月后,郭兴发和战友们利用白天放马时间察看地形,制定逃跑路线。趁晚上日本人睡觉时,80多个战士一起逃了出来。靠着沿途老百姓提供的食物,郭兴发走了两三天才回到上海。之后,他与战友也失去了联系,成了吴淞肉类加工厂的普通工人直至退休。
未能等来当年战友的海外遗骨归国,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93岁的“八百壮士”之一郭兴发在宝山辞世。这也是继南京的周大发之后,今年去世的第二位八百壮士。目前,其家人已在家中设立了灵堂。
满足 临终前家人都在身边
“父亲走了。”昨晚7点半,在电话中,郭兴发之子郭宝田难抑悲痛,告诉记者,就在一个小时前,父亲郭兴发离开了人世。
今年4月22日,93岁的郭兴发突感不适,被家人送至吴淞中心医院,直到去世。郭宝田告诉记者,最后3天,父亲滴水未进,嘴唇发紫,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眼看着老人身体每况愈下,家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
昨天早上6点半,二女儿抬起他的头,轻轻地叫唤他:“爸,我们来看你了。”老人缓缓地点了一下头,这是他这3天中仅有的一次回应。
老人临走时,没有来得及留下一句遗言,所幸他的5个孩子都在身边。下午6点30分许,郭兴发闭上双眼,平静地走完了他93年波澜壮阔的人生。
遗憾 未能再见老战友一眼
昨晚9点,老人家中设起了灵堂。郭保田翻出电话本,向老人生前的每一位好友知己通知老人辞世的消息。
“父亲晚年一直希望能再见战友一面,也一直期盼着海外的八百壮士回国,现在,这将成为永久的遗憾了。”郭保田告诉记者,老人每次提起当年的往事,总会一个人哭,年初时听说有“支持八百壮士海外遗骨回归祖国”这样一个活动,他非常高兴,提笔签了名。
父亲生前未遂的心愿,儿子郭宝田尽力帮他达成。郭兴发于昨日逝世后,目前国内的八百壮士仅存北京的王文川、重庆的杨养正两人,老人们年事已高,彼此多年未联络过。
“明天打电话给王文川的家人,有可能的话,希望他们能来看老人最后一眼。也希望尽快联系到杨养正的家人。”
昨天晚上,得知老人辞世的消息,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沈建中也是一脸震惊,他表示今天将会和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一起前往吊唁老人。
采访手记
初识郭兴发,是在今年年初。北京一位白领的帖子《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八百抗日战士遗骨海外无人问》引发了数万网友的关注。无数人期待,为英雄正名,让他们早日回家。
也是在这样的一番热血涌动下,我横穿整个上海,在宝山区海江居委会的帮助下,辗转找到了仍生活在上海的八百壮士之一郭兴发老人。老人住在小儿子郭宝田逼仄狭小的家中,满脸的皱纹烙刻着这一生的惊涛骇浪。
那一天,离新年不到一个星期,放假在家的晋元中学的孩子们手捧鲜花,来看望他们心中的英雄。“爷爷,你想你的战友吗?”
孩子单纯的问话触动了老人心中的悲伤,他突然抑制不住掩面哭泣,口中不停地喃喃自语。
没有经历过战争,无法感知那是一个怎样惊涛骇浪的时代;没有经历过离别,无法理解生离死别的挣扎和无奈。
他死去的战友们,在南太平洋的岛国上,孤独地遥望故土;他活着的弟兄们,分散在祖国各地,一个一个地老去,直到离开。
临走时,我握住了老人的手,答应下次再来看望他,没想到,离开,竟是永别。
衷心祝愿老人一路走好。
上海《青年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