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安徽宿州市展开农田水利恢复性工程调查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1月07日11:13
  新华网合肥11月7日电 题:“小”工程何以大获民心?——安徽宿州市农田水利恢复性工程调查

  新华社记者周立民、朱青

  记者日前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采访时,正在收割大豆的几位农民告诉记者,晒好豆子,他们头一桩事就是磨些豆腐送给镇里的干部们;而在萧县酒店乡孟暗楼村,村民敲锣打鼓给乡政府送来锦旗,上写“十余年沟坝堵塞水无情、数十天政府兴修解民忧”。

  群众向当地党委、政府表达发自内心的感激,是因为一项水利工程的实施使他们摆脱连年涝灾之苦,尝到久违的丰收喜悦。这项工程的“定位”并不高:花3年时间把全市322万亩低洼易涝农田排水系统恢复到原建设时的排涝水平。

  “毛细血管”不畅,百姓饱受涝灾苦

  宿州市地处淮河流域腹地,是全国重要粮棉油、水果主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安徽省粮食总产的1/8左右。近些年来,涝灾成为当地农业、农民的心腹大患。

  安徽省水利、民政部门资料显示,1998年以来宿州市年平均涝灾面积300多万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1/3,2003年以来涝灾更呈不断加剧之势,累计受灾面积1732万亩,直接经济损失42亿多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30多亿元。

  宿州市委书记李宏鸣告诉记者,他去年到宿州市工作,全市遭受一次严重涝灾,砀山县“砀山梨”减产70%,农民损失惨重,萧县一些地方水围村庄,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受威胁。去年汛期尽管降雨时间较长但量并不大,气象、水利专家调研认为关键是水排不出去,深入田间地头的小沟小渠常年失修、严重堵塞,“毛细血管”不畅。李宏鸣说:“最近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成就巨大,可在田间小水利上欠账不少,我们感觉到必须痛下决心解决农田"毛细血管"不畅问题,要把水利设施至少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据宿州市水利局副局长苏亚教授、市水利局防汛抗旱办主任夏军等水利专家介绍,这些年来骨干河道治理成效明显,“主动脉”比以前通畅了,可原有的田间排水沟、桥涵等配套设施却严重淤积、失修,造成田间排水不畅,“大河无水沟中满、田里庄稼只露尖”的非正常现象常常出现,“以前这些小水利工程由乡、村统一组织农民干,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很少有人过问了,靠农民一家一户又干不起来,不少沟渠、桥涵很多年都没修缮过,"毛细血管"不通现象相当普遍。”

  找准症结下猛药,群策群力解民忧

  宿州市去年底出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恢复性工程规划(2009-2011年)》,工程的目标是全面“打通”322万亩易涝农田“毛细血管”,具体措施是疏通中小沟,治理地头沟,恢复田间沟,配套小桥涵。宿州市副市长李令臣说,对这份规划,市委、市政府像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规划那样慎重、像研究重大工业项目那样认真,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多次对这份由40多名专家历经半年调查形成的治水方案反复研究。

  宿州市随后成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五个县区的负责人与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规定,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财政资金奖补、工程项目安排、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考核挂钩,并纳入干部个人考核的重要内容。尽管财政十分困难,市财政挤出330万元对县区实行以奖代补。夏军说,我搞水利28年,这块资金以前从没超出50万元,这次听说是从给公务员兑现上浮工资的资金里“切”出来的。

  由于国家、省财政目前对此类小水利项目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所需资金基本全由地方自筹。财力十分紧张的宿州市、县财政创造性地把产粮大县的奖励、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土地出让金等一批项目资金捆绑、统筹起来,集中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即使这样,仍有很大资金缺口。各地在实践中各显神通,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筹资方式。萧县采取了“八个一点”的方式筹资,即“县财政拿一点,乡镇财政出一点,群众筹一点,省市补一点,银行贷一点,社会捐一点,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支持一点,涉农项目整合一点”,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砀山县通过外商、股份制投资等形式筹资1000万元,泗县草沟镇通过出售开挖、清理沟渠的土方等方式筹得资金200万元。

  为了加强督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宿州市四大班子负责人牵头成立五个包扶工作组,分赴5个县区,工作组每周必须至少3个工作日在县区实地查看、检查;市水利局成立五个驻县督查组,具体指导县区水利兴修各项工作;市纪委和市委组织部成立两个督查组,抽调专人集中办公,重点督查工程进度、资金使用、干部作风等,发现问题立即通报、限期整改。

  “小”工程获“大”收益

  宿州市水利局局长李玉宏告诉记者,实施水利恢复工程一年来,是宿州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水利兴修力度最大、范围最广、要求最高、任务最重,也是最见效益的一年。据统计,全市已治理易涝农田117万亩,共投入各类资金3。77亿元,清淤、开挖土方5279万立方米,新建、恢复桥涵8万多座,疏通大沟67条、中沟1041条、小沟13440条,田间沟、地头沟5万多条,恢复机井3295眼。

  埇桥区永安镇孙安村村民刘朝才告诉记者,他家12亩地,近10年来有8年秋季没什么收成,“俺们农民就怕淹,这里连年内涝、年年无收”。今年秋季刘朝才家收了1500多公斤大豆。他说:“今年上面出钱出力,帮助农民挖沟渠、建桥涵,现在是地头有路、沟里有水,涝能排、旱能灌,安度汛期没受灾,老百姓当然高兴了!”萧县龙城镇小李庄70岁老农徐季兵笑容满面:“今年是十成十的收、满收!前些年最好的收成不过五成,不是今年雨少、水小,是政府组织大家挖河建桥,晚上下雨,白天田里就不见水了,往年是一下大雨就涝,排不出去,越积越多。”

  今年6月3日晚,萧县突降特大暴雨,但令人欣喜的是,县里原来的积涝田里却没有积水,“要是往年,庄稼肯定大片大片泡到水里了,而现在前边下、后边就排掉了,这是对恢复性工程成果的最好检验。”萧县今年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夏麦单产403公斤,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其中重要原因是前期兴修的沟渠发挥了巨大的减灾效益,全县由此可增加蓄水2150万立方米,有26万亩受旱小麦是通过这项工程来引水灌溉的。

  记者了解到,在全市筹集到的3亿多治涝资金里,群众一事一议筹资、社会捐助达一半以上,但省里、市里没有收到一封群众关于这方面的信访、投诉。安徽省政府一位分管领导在宿州调研后认为,宿州市委、市政府适应形势、顺应民意推出三年水利恢复性规划,“这项工程基本上就是三件事,疏通中小沟、治理地头沟、配套小桥涵,就是做"毛细血管"的疏通工程,定位并不很高,但很符合当地的实际,这个决策是科学的、务实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责任编辑:李孟漪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