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卡赞斯坦
亚洲不会“排斥”美国
本报记者 汪 洋 北京报道
金融危机引致的全球经济寒潮难退,而中国经济将率先复苏,2008年底到2009年末经历的这种种政治经济变化交织在一起,把东亚国际政治格局、乃至全球治理机制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11月14日召开的2009年度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无疑将成为中、美、日等大国重写亚太地区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一次热身赛。
美国政治学会主席卡赞斯坦表示,就美国的对华政策而言,美国经济的缓慢复苏很可能让奥巴马政府对国会内的保护主义势力做更多妥协,从而与崇尚自由市场的,由希拉里领导的外交部门发生冲突。
至于亚洲和全球治理,卡赞斯坦认为,中美G2的想法太过疯狂,亚洲不能缺少美国的存在,就经济上而言,亚洲区域内中日合作潜力巨大,但由于历史纠葛,难有大的作为。
日美同盟难撼动
《21世纪》:日本民主党内阁正积极鼓吹建立一个东亚共同体,根据日本外相冈田克也的表示,共同体可能不包括美国。你怎么看待日本外交政策中的这一倾向?
卡赞斯坦:民主党的政策主要出于选战需要,不应该把它们想象得太严肃。
在亚太地区,美日安保同盟是地区安全秩序的基石,同盟不仅对日本来说很重要,对中国、韩国、东南亚各国来说也很关键。因此,当年马哈蒂尔倡导建立一个没有美国的东亚共同体时,日本政府反对这一想法,表示美国的存在对于共同体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并希望澳大利亚也能加入其中。这基本是一个泛太平洋的共同体构想。
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不认为一个包含美国的泛太平洋共同体设想能够继续存在。不过,我也不认为,美国会被地区国家有意地排斥在东亚政治结构建设之外。
日本在1980年代就像现在的中国那样崛起了,但目前日本在安全上仍然依赖美日同盟。只有这一安全基石变化了,东亚的政治动力才会发生根本变化。
《21世纪》:美国在APEC中一直占据领导地位。2009年度的APEC召开在即,请问美国在未来是否可能会借助APEC抗衡一个没有美国的东亚共同体?有种看法主张把东亚看做一个地理概念,这显然和美国在东亚的存在格格不入,美国如何看待这种差异?
卡赞斯坦:在1990年代初,美国曾经认为他们主导了APEC,这是因为他们创造了APEC,并将之作为抗衡欧洲一体化的力量。但是三年之后,美国人发现APEC并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运作。不过,美国从此也开始逐渐依据亚洲的规则行事。应该说,APEC让美国变得容易被地区接受。我并不觉得美国因为亚洲的一体化而感到威胁。这是自1979年以来美国实施的长期外交战略。
把东亚定义为一个严格的地理概念时,我想任何一个地区小国都会思考,这种说法的背后究竟隐含了什么国家利益。我想,这些小国都希望在区域组织中有美国的存在。此外,高科技的日本和劳动密集型的中国本来会是地区合作中非常好的搭档,但是两国的历史积怨使得这种合作成为空想。因此,在东亚共同体框架下做出政治承诺容易,让东亚共同体成为一个起实际作用的地区组织,还是一个长远目标。
G2想法很疯狂
《21世纪》:危机之后,很多分析人士在谈到国际治理机制时,总是认为未来的世界会由中美组成的“G2”主导。请问你怎么看待这一说法?你认为中国应该怎样定义自己在未来国际政治秩序中的地位?你怎么看待,中国政府倡议“和平崛起”建立一个“和谐”的国际秩序设想?
卡赞斯坦: G2根本就是个疯狂的说法。中美不可能把欧洲、日本放在一边,来谈论国际事务。认识中国外交政策的关键在于弄清楚“和谐”到底是什么?“和谐”、和平崛起,是中国政府的策略。
“和谐”理论显示,和1980年代的日本不同,中国更为谨慎。中国人现在只是审慎地表示,自己是个区域强国,需要韬光养晦,抓紧时间发展。
中国的崛起让日本真正感到恐惧的地方在于,100多年来,日本都自认为是唯一一个融入西方的东方国家,是东西方沟通唯一的中介。现在日本忽然发现,自己不仅有了后继者,而且还是一个大块头,100多年的国家战略在短短几年内就崩塌了。而且中国政治家也在10来年内就学会了怎么去获取国际政治体系中的权力,比当年的德国和日本学得都快、都好。
其实以前有不少美国人觉得和中国的冲突越早越好,否则随着中国力量的强化,美国为中美之间冲突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但是,911改变了这一切。我想中美关系因为恐怖袭击得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