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文化关乎民族千秋万代 朱镕基当京剧“吹鼓手”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19日12:31

  风入荷花苒苒香

  ——朱镕基关心福建京剧事业和传统文化纪实

  编者按: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暨福建京剧院建院六十周年系列活动明天在福州拉开帷幕,包括国家京剧院在内的京津沪吉四地6家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将为福建人民献上10余台精彩京剧剧节目,这是福建文化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次盛会。

  福建省在推动海峡西岸文化艺术大繁荣大发展中,历来十分注重保护和弘扬京剧国粹及其他传统戏曲艺术。福建京剧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从上世纪80年代初享誉京城的《真假美猴王》到刚刚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一等奖的《北风紧》,60年来,福建京剧院在经过发展、沉默、再繁荣的曲折路程后,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变化。这其中,有一位可敬的长者,他的谆谆教导、殷殷期盼、亲切关怀,为福建京剧艺术再次迎来春天倾注了汗水和心血,给予福建京剧院的同志们以莫大的温暖和力量。他就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

  今天,在福建京剧院建院六十周年之际,本报特发表《风入荷花苒苒香》一文,让我们将这种关怀化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海峡西岸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引子

  “咚咚咚咚——”,鼓声急促,锣声激荡。施宜生一身素白,跪于台前:“奈何是养育恩、知遇恩,两难相顾,留下这千古遗憾永长存。”

  金主在一旁喝令:“斩!”

  转眼,施宜生的岳父——金国大将军死里逃生,向金主禀报宋金议和。金主急呼:“召回来!”然而迟了,“锵”的一声,施宜生人头落地。幕后咏叹:“召不回来了……”

  灯光渐暗,京胡低鸣。幕后长吟:“雪为棺兮洁身葬,北雁南归兮痛断肠。”

  台下寂静,等到演员谢幕,全场方才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许多观众一边叫好,一边拭泪。

  这是《北风紧》的最后一幕。如此盛况,福建京剧院的演员们已经久违了。在沉寂20年之后,剧院迎来新的生机。

  一次次的谢幕,让台上台下的演职人员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一次次响起的掌声,让京剧院这帮年轻演员们充分感受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和希望。激动之余,他们没有忘记,这掌声,应该献给一位可敬的长者;他们也不会忘记,2007年4月28日在福州的那个夜晚,一位年近八旬的长者在看完两个小时复排初演的《北风紧》后,对着座无虚席的剧场,一气呵成、汗流浃背点评了42分钟;他们更不会忘记,这位长者几年来对他们的谆谆教导、真诚帮助和殷切期待,“你们素质很好,但要刻苦,一步一个台阶,磨炼自己的艺术,我对你们是寄予厚望的!”

  这位长者,就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京剧知音朱镕基。

  一 结缘

  “我之所以愿意当福建京剧的"吹鼓手",一方面是亲身体会到福建省高度重视文艺建设,保护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急于想提高福建京剧院年轻演员的水平。文化事业,是一个影响民族千秋万代的大事啊!”

  “福建京剧院有这么多年轻演员,非常难得!”

  京剧,是朱镕基退休后的最大爱好。而福建京剧院,是朱镕基近年来最关心的京剧院团之一。他与福建京剧院结缘,得从2006年春天说起。

  阳春三月,朱镕基来到厦门,听说福建有个办了近60年的京剧院,而且大部分演员都是年轻人时,很感兴趣,想看看他们的水平。于是,福建京剧院副院长金于贤带上3名年轻演员,来到厦门,作一场小型演出。

  金于贤回忆说,过去总是觉得朱镕基十分威严,但没想到他比想象中随和、亲切得多。演出结束后,朱镕基走过来细细问起京剧院的情况,连声说,想不到“偏远”的福建,还保留了这么个京剧院,很不容易,而且多数演员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更不容易。

  3月23日,朱镕基从厦门来到福州,下榻鲤鱼洲宾馆。刚落脚,他就请福建京剧院的演员们过来。京剧院原先只派了几个主要演员,但朱镕基说,叫大家都来吧。于是,院长刘作玉一下子带去了30多位演员,几乎都是“80后”。

  演员们都很紧张。朱镕基见到这么多年轻演员,兴致很高,朗声说:“都过来握握手,要争先恐后嘛!”朱镕基一边握手,一边问名字,很快就把大家记住了。

  握过手,他马上请大家逐个唱一段,自己坐在台下,认真地听,一同坐着听的,还有几位京剧行家。

  等演员们一个个唱完,朱镕基请来院长刘作玉,与同来的京剧行家一起,对每个演员一一做了点评:张美超的嗓子好,但还要努力学习!李海宁唱《凤还巢》,报的是梅派戏,但唱得没有梅派味道,我觉得她适合唱荀派……朱镕基的点评一丝不苟又入情入理,不知不觉,演员们由紧张变成了佩服,“没想到总理比传闻中还要内行!”

  临别时,朱镕基还鼓励说,福建京剧院有这么多年轻演员,非常难得,天赋高、条件好,但还是缺少点功夫,身段硬了一点,表情板了一点,与乐队的配合差了一点。我这不是批评,而是真心指出不足,是希望你们提高。

  回忆这段往事,院长刘作玉和演员们都十分激动,朱镕基对京剧的爱,对他们的关怀和期待,大家都有深切的感受。

  京胡名家燕守平说,朱镕基对京剧的传承和发展十分关心,那天虽然说了很多不足,其实心里挺高兴,认为这是一些好苗子。现在,京剧最迫切的问题是继承,特别是在年轻人中得到传承。像福建京剧院这样,以年轻人为主的京剧院,全国很少,将来弘扬国粹,要靠他们。看到京剧事业后继有人,朱镕基很开心,也很看重。

  “我切身体会到福建对文化的重视”,“福建是文化大省!”

  这几年,朱镕基花了许多时间了解福建京剧及传统文化的发展状况。省文化厅的几位专家说,省里对京剧和传统文化真切的关心、实在的支持,令朱镕基特别赞赏。

  2006年在福建期间,这位年近八旬的长者,不顾劳累,几乎把福建地方戏各个剧种都看了个遍,包括闽剧、莆仙戏、梨园戏、歌仔戏、南音、木偶戏等等。有个脚踏鼓的节目,他看完后还连说大开眼界。他说,福建的传统文化保护得非常好,这么多老剧种都保留下来,真难得。

  上海京剧院著名梅派青衣夏慧华说,朱镕基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不仅对京剧情有独钟,而且对各种地方戏剧都十分喜欢。

  政府要给传统戏剧以实在的支持,这是朱镕基一再提倡的。当他了解到福建京剧院排练挤在旧礼堂里,演大戏租不起剧场时,就立即找来省领导商议说,现在是市场经济,租一个剧场要好几万元,这个负担太沉重。要想办法给福建京剧院一个剧场,让年轻演员有更多锻炼和演出的机会。京剧国粹需要政府扶持,先扶持再慢慢让他们成长,开拓市场。

  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因为福建京剧院院部和旧礼堂太挤,没法盖,市内一时也没有合适的空地,省里决定将20多年前建成、如今闲置的凤凰剧院改造利用,重新装修。2006年11月,位于西洪路的凤凰剧院按照戏剧演出的要求,开始翻新。

  朱镕基也一直在关心此事的进展,他高兴地说,旧物利用,挺好!他还说,下次再到福州时,一定要到新剧场看一出京剧院的戏。

  2007年3月,朱镕基再次来福州时,新凤凰剧院已经竣工。剧院不大,但紧凑温馨,上下两层,观众席位743个,灯光音响齐全,舞台台口宽14米,进深16米,属中型舞台,适宜戏剧演出。

  4月28日,朱镕基兴致勃勃地来到福州新凤凰剧院,观看了福建京剧院的演出。

  崭新的剧场,亮丽的舞台,振奋的演员,朱镕基看了开心地说,福建京剧院仅仅经过一年的时间,就“一步登天”,有了新剧场、添了新行头。福建的六个省级院团都拥有自己的排演场所,我非常高兴,这主要是得益于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今天演员演出的时候,精神焕发,我看到了福建京剧院的前途无限美好。

  今年8月,朱镕基在京会见将于今年底赴福建展演的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吉林省京剧院等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的负责人时,饱含深情地说,我之所以愿意当福建京剧的“吹鼓手”,一方面是亲身体会到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省领导高度重视文艺建设,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另一方面也急于想提高福建京剧院年轻演员的水平。文化事业,是一个影响民族千秋万代的大事啊!

  朱镕基感慨地说,福建经济实力不是十分雄厚,但是个文化大省,很不容易。我为他们总结了三条经验:一是历届领导重视文化,保护传统,保存福建文化特色。这点我有切身体会,光传统剧种我就可以数出几十种。没有领导重视、牢抓不放是做不到的。

  二是非常注重文艺人才的培养。福建京剧院,演员是百分百发工资,没有一下子就推向市场。

  三是注重院团基本建设。一团一个剧院,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这三条经验,是可以推广的。

  “我愿意尽力提供帮助,为福建京剧院出一把力。”

  从2006年开始,朱镕基几乎每年都来福州,与福建京剧院的演员们见见面,考察一下他们的进步情况。即使没来福建,他也时时处处牵挂着福建京剧院的那帮年轻演员们。他多次说过,如果需要,我愿意尽力提供帮助,把京剧艺术事业向前推进。

  朱镕基为什么如此关爱福建京剧院,厚爱这帮年轻人?京剧院演员们的回答都很相似:他是全身心地喜欢京剧,急切想看到国粹的继承和发扬,尤其在年青一代中得到传承。而在福建京剧院,他看到这帮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心中,涌动着对京剧最纯真的爱和激情。

  有个细节让大家记忆深刻。有一次,院里的年轻演员张召君和黄嵩一起表演《李逵探母》,朱镕基看着看着,情不自禁地掉下泪来。按说,这是一个老段子了,有多少名家演出过,可朱镕基竟然为两个“80后”小年轻的表演而垂泪。事后,朱镕基说,表演最重要的是要入戏。这两个孩子是用真情在表演,那种发自内心的悲苦之情感动了他。

  福建京剧院这20多年,主要招了三拨演员,90多人。2006年时,最年轻的还不到18岁,平均也就23岁左右。

  年轻人多,就没有“老戏班”的论资排辈,大家都把劲用在练戏上。有些不到20岁的小演员,也可以当主角,这在其他剧团是少见的。

  今年2月,朱镕基在深圳见到福建京剧院的演员时说:“我为什么愿意为福建京剧院出一把力呢?我觉得孩子们素质很好,再用心培养,把他们引入一个正道,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是可以有所成就的。”

  燕守平说,朱镕基在北京时,心里一直牵挂着福建的这些孩子,经常问起他和马小曼,最近福建那边有没有消息?孩子们有没有进步?只要听说剧院有人来北京,总会交代要和他们聊一聊。朱镕基还会把演员们的排演录像带回去看,了解每个演员的特点和学习情况。

  2006年底开始,福建京剧院陆续派出年轻演员,到北京学习深造。朱镕基听说后很高兴,嘱咐有关同志要关照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遇到什么困难,就提出来。

  这种厚爱,既令人感动,又催人奋进。新凤凰剧院投入使用后,有了好场地、新舞台,演员精神大振,福建京剧院先后排演了《杨门女将》等5台剧目和《宇宙锋》等20多出传统折子戏。

  戏多了,福建京剧院的关注度也高了。去年参加第五届中国京剧节时,《北风紧》一炮而红,让大家对福建京剧院刮目相看。今年5月,中央电视台有关节目组专门到福州,录制了《北风紧》、李盛斌专辑,还有一个折子戏系列,分三期在央视11套的《空中剧院》中播出。

  朱镕基不仅关心福建京剧院年轻演员的培养成长,还特别关心在全社会弘扬京剧国粹。这几年,在他的影响下,福建京剧院坚持低票价的原则,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观看京剧。他们还常年深入校园巡演,广受欢迎。2007年,剧院还开办了少儿京剧培训班。今年暑假,法国艺术学校学员也慕名而来,拜师学艺。

  “京剧艺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净化人的灵魂,朱镕基喜爱京剧、学习京胡决不是单纯的个人爱好,他是希望通过对京剧的推广,通过对京剧国粹的弘扬,带动对整个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燕守平说。

  二 关爱

  “京剧有京剧的艺术规律,一定要苦练,不会一两百出传统戏,成不了气候”。“很好地继承,然后才能谈得上一定程度的创新”。

  “我给你们五到十年的时间苦练,学京剧没有捷径好走。”

  朱镕基对福建京剧院的演员们说得最多的,是一个“苦”字。他总是叮嘱大家,没有勤学苦练是成不了伟大演员的。学京剧要不怕苦,特别是要苦学、苦悟、苦练。

  朱镕基十分看重京剧的传统戏。他告诫大家:“京剧有京剧的艺术规律,一定要苦练,坚持练传统戏,不会一两百出传统戏,成不了气候”。“很好地继承,然后才能谈得上一定程度的创新”。

  高度程式化的表演,琳琅满目的名家流派,为京剧铸就了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燕守平认为,培养京剧人才,必须从苦练传统戏抓起,这是绕不过去的弯,朱镕基要求青年演员苦练传统戏,这是按京剧规律办事。

  唱老生的张萌是第一个被“抓”的。他2005年进福建京剧院,第一次见到朱镕基时,不过19岁。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很羞愧。那天轮到他唱时,朱镕基先问他会不会唱《洪羊洞》,他答不会;再问会不会唱《失街亭》、《搜孤救孤》,他还是不会。朱镕基就纳闷地说,你是唱老生的,怎么连这些传统的老生戏都不会唱呢?

  一席话,点醒了张萌,从那以后,张萌开始一出一出刻苦练,慢慢积累起“家底”,如今已经成了院里的骨干。

  批评归批评,朱镕基还是牢牢记得他。今年2月,福建京剧院应邀到深圳演出,朱镕基点评时,还特地点名说:“张萌!你一定要用功学,一定要使出吃奶的劲儿!”这句话,也成了大家监督张萌用功的鞭子。

  朱镕基要求苦练,更要求认真。在他面前表演,大家都不敢马虎,因为他的眼睛很“利”、耳朵很“尖”。25岁的花旦李海宁说,有一次唱《廉锦枫》,结束后,朱镕基马上指出刚才演唱中的一个不足:“"蛟螭(chī)"这个词,在京剧演唱中,要唱成"蛟螭(qī)",而不能再读"螭(chī)"。”

  弹月琴的田文彬也被“抓”过。有一回,乐队合奏《迎春曲》。音乐刚一停下,朱镕基就朝她走过来,说:“你刚才错了一个地方。”田文彬心里明白,刚才自己确实弹错了一个音符,没想到被朱镕基听了出来。

  三年下来,年轻演员们不仅积累了许多熟练的传统戏,而且养成了严谨认真的艺术风气。这要得益于朱镕基的“苦口婆心”。

  金于贤说,朱镕基对这些年轻演员爱得很深,抓得很紧,监督也很严格。

  有一次,朱镕基即将离开福州前,还与演员们作了次语重心长的谈心,他说:“我给你们五到十年的时间苦练,学京剧没有捷径好走。你们材质很好,要好好珍惜,勤学苦练传统戏。学习挺苦,也有曲折,你们一定要下工夫,坚持住,成为伟大的演员!”这番话,大家都铭记于心。

  “这样改一下,不就把整个戏的思想性提高了一大步嘛!”

  福建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北风紧》,如今在全国连获大奖,每次演出,都是掌声满场。演员们由衷地说,最该得到这掌声的,是朱镕基。

  2007年,在刚刚整修一新的福州凤凰剧院,朱镕基第一次观看了《北风紧》。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后,他兴奋地走上台,站着评点,一连说了42分钟。

  朱镕基一开口,就称赞说:“我刚才看了一出好戏,得到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随后,朱镕基的点评直指剧本的主题。他明确说,整部戏的主题要调整——“这个戏,主题思想不必一定要突出养育之恩、知遇之恩的矛盾,我们中国还有另外一个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思想,以人为本。这样改一下,不就把这个戏的思想性提高了一大步嘛!”

  接着,他提醒演员们说,你们唱得都不错,但感情还没有完全倾泻出来。必须谨记一点:你们在戏里已经变成这个人物了,要唱出感情,放开一点!

  朱镕基还要求大家注意舞台效果:音响太响,灯光不能太暗……

  当时,作为主演的田磊就站在朱镕基旁边,清楚地看到他的额头、后背渗满汗水。满场700多位观众情不自禁地不时鼓掌叫好,所有人都被他热情而专业的现场点评深深打动。

  当天即兴评点之后,朱镕基晚上回去又把思路整理了一番,第二天就召集《北风紧》的主创人员开会,专门讨论如何提升主题思想。

  此后,《北风紧》展开新的调整和编排,朱镕基也不时给予指导和评点。

  刘作玉回忆说:“《北风紧》这出戏,朱镕基盯了两年,倾注了很多心血,亲自帮我们调整唱腔、修改唱词、讨论布景,连小细节他都不放过。”

  2008年,《北风紧》要参加中国京剧艺术节了,朱镕基就与在京出差的刘作玉再次详细商讨,讨论排练中的一些细节。当听说《北风紧》要更换布景时,他详细了解了成本与效果,叮嘱不要追求大制作,要遵循京剧艺术的规律,着力在表演和唱腔、人物情感的挖掘上下工夫。

  随后,朱镕基又细看了一遍《北风紧》剧本,并给刘作玉写了一封亲笔信,针对剧中的两句唱词,提出修改意见。一处是,原文的“金国对我有知遇之恩,我自然也要知恩图报”,改为“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此乃臣子之义”。另一处是,原文的“北魂南归兮,亦两难”,改为“北雁南归兮痛断肠”。

  这个“北雁”,后来成为二道幕上的大背景,贯穿全剧,许多观众称之为最具冲击力的戏剧背景之一。

  修改后的《北风紧》得到了艺术界的肯定。梅兰芳的关门弟子胡芝风看过《北风紧》后称赞说:“主人公施宜生为了宋、金两国百姓的安宁,用生命换来了两国之和,人物的悲剧命运、百感交集的人生况味,回味无尽。”

  京剧艺术评论家在专业杂志上评价道,新编历史剧要想留得住、唱得响、传得开,关键在于出人、出戏。《北风紧》立意高、演技棒,既出剧目,又出人,是京剧新编戏成功的典范。

  “这批苗子很好,请你们好好指点,这是功在福建,泽被两岸。”

  退休后的朱镕基,与一些京剧表演艺术家来往较为密切,包括有“南尤北燕”之称的京胡名家尤继舜、燕守平,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之女、名旦马小曼,以及上海京剧院著名的梅派青衣夏慧华。如今,他的这些京剧界名家朋友,全都成了福建京剧院的老师。

  这段名家与年轻演员间结下的师生缘,牵线人正是朱镕基。

  在福州时,朱镕基不时嘱咐年轻演员们:“你们要多练、多看、多观摩,要去拜名师。”但福建是京剧的“偏远地区”,拜名师不易。朱镕基就盘算着给他们找老师。

  京剧是一门有着规范体系的艺术,讲究口传心授。每个门派都有珍贵的家底,代代相传,没有名师指点,自己是不容易悟到的。

  朱镕基培养人才心切,马上就亲自帮助京剧院联系老师,很快,燕守平、马小曼、尤继舜、夏慧华都请来了。朱镕基交代这些老师说:“福建京剧院这批苗子很好,请你们好好指点,这是功在福建,泽被两岸。”

  随后,在省委书记卢展工的提议下,2006年4月,省政府专门聘请他们担任顾问,负责指导福建京剧院。2007年,著名的月琴演奏家尚长贵和化妆师佟凤翔,也被聘请为省政府顾问,成为福建京剧院的老师。

  2007年6月30日,在福州西湖大酒店,福建京剧院为年轻演员们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马照琛、孙进拜师尤继舜,马金龙拜师燕守平,田文彬拜师尚长贵。张召君拜师京剧名旦赵葆秀。

  一个规模不大的京剧院,一下子请来了这么多名家,消息传开,省外的同行都十分羡慕。

  拉京胡的马照琛告诉记者,自己在上海戏剧学院读书时,就认识尤继舜老师,因为尤老师的女儿是她的同班同学。当时,同学们都羡慕她有个名家爸爸,可她却很委屈:父亲根本就没空教。“可以想象尤老师有多忙,都是总理牵的线,我才如愿以偿。”

  这些老师不但亲自教,而且帮助牵线,让更多的年轻演员有机会去外地向名师学习。

  在名家的强化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都逐渐成长为骨干,获得出演主要角色的机会。他们说,小年轻有这么多机会,这在一些老牌剧院是不可想象的。

  老演员也找回了青春。39岁的青衣演员孙劲梅是《北风紧》的女主角,她说,1987年她从省艺校毕业前,学校曾安排她到北京,向国家京剧院的著名青衣张曼玲老师学习青衣。但后来,她被分配到京剧院工作,由于院里经费紧张,她一直没有机会继续学习。如今,省里每年都拨出专项培养经费,在时隔19年后,她终于又能面对面向张曼玲学戏了。

  三 期盼

  这位八旬长者,对京剧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怀着十分迫切而诚挚的心愿——期盼京剧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老艺术家和传统文化能得以保护、传承;年轻演员们能尽快成才、弘扬国粹……

  “把京剧搞成了大杂烩,是糟蹋京剧,你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朱镕基深爱京剧,对伤害京剧的行为,不能容忍,在很多场合,他一再强调,要尊重艺术规律,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2008年3月底,他在福建京剧院看完演出后,针对剧中的舞台效果等提出了一些具体意见,随后,谈到了当前个别地方的京剧改革问题,他说,现在有些人热衷于搞大制作、大场面,把京剧搞成了大杂烩,完全不懂京剧的话剧、歌剧导演,也来导京剧,这是糟蹋京剧,你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创新。

  朱镕基的担忧并非过虑。经过上世纪80年代短暂的传统戏高潮后,京剧渐显冷清,一些地方的京剧发展也出现了极端市场化倾向。为此,朱镕基常感痛心。

  对京剧的感情,几乎是朱镕基生命的一部分。今年81岁的朱镕基,京剧戏龄已经超过70年:他从幼年起就喜爱唱京戏,拉胡琴。8岁上台唱过戏,在长沙一中时,出演过《贺后骂殿》里的赵光义。后来虽然他公务繁忙,但对京剧的热情不减。2000年10月14日,他在访日期间接受东京广播公司TBS采访,并与100名日本民众举行电视对谈。一位日本观众问他喜欢京剧里的什么角色时,他回答说:“我喜欢京剧里面所有的行当,但是我自己是学着唱须生。同时,我也喜欢拉胡琴。什么时候去北京,我可以给你伴奏。”后来,朱镕基应主持人筑紫哲也之邀,现场拉了一段京剧过门,满场掌声雷动。

  燕守平说,2003年朱镕基退休后,开始系统地操练京胡。当时他已经75岁,很多专业琴师过60岁,都拉不动弦了,朱镕基却坚持每周三次练琴,一次保证两个小时。这一练就是6年,如今他的曲谱里,已经有几百个段子。

  70多年的京剧情缘,朱镕基深深理解京剧的精髓和美感之所在。

  京剧离开传统,就不能称是京剧。在许多场合,他都一再强调自己的信条,哪怕很小的细节——有一次,他在福建看过演出后,专门提到了灯光问题。他说,一些地方的京剧团,把电影、话剧的灯光都吸收进来,忽暗忽明,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京剧就是讲究敞亮,演员的表情要看得清楚。

  当年梅兰芳大师提出“移步不换形”原则,就是指变革不能影响京剧的审美特征,不能脱离“四功五法”的本体。继承与创新,两者和谐统一,才是京剧发展的动力。

  对京剧的未来,朱镕基眼光很远。他说,京剧怎样自求生存,我觉得不要听那些外行来乱搞、乱改,还是要执著地追求真正的艺术,观众面可能会减少,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普及,文化程度的提高,终究人们还是需要高雅的艺术、精神的艺术。

  朱镕基也很关注京剧的普及。有一次,在漳州古街,他偶然听到街角传来京胡声,循声而去,发现是一帮京剧票友在唱和,于是兴致勃勃地走到票友中间,和大家聊起京剧的话题。这成了漳州票友的珍贵记忆。还有一次,他在厦门参加票友聚会,竟然一下子叫出了一位票友的名字,原来,他前一天刚在电视上看过这位票友的节目,就记住了。

  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王评章说,朱镕基之所以关心、支持福建京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因为他重视、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担心后继无人,也担心路子走错,于是倾心投入,把福建当作一块试验田来抓。而朱镕基在这个过程中提出的观点,对如何保护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瑰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泉州木偶戏黄奕缺老艺人,去年为我们做了精彩表演,今年去世了,很可惜!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要抢救,要保护啊!”

  朱镕基对京剧怀着深沉的爱,对艺术家,更是视如珍宝。他对老朋友、京胡名家尤继舜的深厚感情,令福建京剧院的每个演员都深深感动。

  去年7月29日,尤继舜刚要从住处前往福建京剧院时,突发大面积急性脑梗塞,病倒在床,情况很严重。至今一年多了,还没完全康复。

  朱镕基得知此事,非常焦急,亲自联系医院和专家,要求全力以赴进行抢救。

  今年2月,福建京剧院到深圳演出,朱镕基跟大家座谈。特别提到重病住院的尤继舜时,他哽咽着说,尤老师才60多岁,本来还有很长的舞台生命,可是为了京剧事业后继有人,不辞辛苦,连健康都不顾了,你们决不要忘记!现场一百多人,无不动容。

  朱镕基的悲伤,不仅是因为真挚的友情,还有对这位老艺术家的惋惜。

  马小曼说,朱镕基对老艺术家怀着难以言表的珍爱,到每个地方,他都要询问地方传统文化,探访老艺术家,担心他们被淡忘、流失。在朱镕基眼里,传统文化传承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这个民族才有希望。老艺术家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无价的财富。

  这种心境,令他每见到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每见到一名优秀老艺人,都殷切希望他们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2006年,朱镕基在福建看了许多地方戏,非常高兴。但第二年再来时,他沉重地说,泉州木偶戏黄奕缺老艺人,去年为我们做了精彩表演,今年去世了,很可惜!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要抢救,要保护啊!

  从艺49年的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林瑛,对于朱镕基的这种爱护和关怀,有切身体会。这位老艺术家回忆说,2006年的一次表演中,她临时上台清唱了一段闽剧《花轿错》。这是朱镕基第一次听闽剧,临别时,朱镕基和她相约,这次没听够,下次来,还要再听你的戏。

  2007年,朱镕基第二次来福州时,她如约清唱了一段闽剧。这回,朱镕基还是说“没听够”,再次约定“下次来,我一定再来看你的戏”。

  2008年3月,朱镕基真的又一次如约而至。

  林瑛感慨地说:“优秀老艺人的传统戏,总理听起来真是没有够的。”

  “你们要有理想,有追求,必须把京剧传承下去,让它成为国粹里开得最鲜艳的花!”

  朱镕基喜欢福建京剧院这帮年轻人,希望他们快快成长,更希望他们能学习老艺人高尚的艺术品质和人格。他经常对这些年轻演员说:“我对你们是寄予厚望的,只要下定决心,刻苦努力,你们一定可以成才,成为全国一流院团。”

  如果他们不够刻苦,朱镕基就很伤心甚至发火。有一件事,全院演员都刻骨铭心。

  那是2007年3月,朱镕基在厦门观看福建京剧院的演出。有一天上午8点,朱镕基散步时,碰见张召君带着几份早点回房间。朱镕基觉得奇怪,就问了究竟,结果发现是其他演员还没起床,叫别人带饭。

  朱镕基十分生气,当场把大家狠狠批评了一顿:“没有勤学苦练的精神,凭什么打响?我一直说你们天赋不错,但不勤学苦练,天赋有什么用?”

  第二年,朱镕基来福州,一见到京剧院的演员,又旧事重提,他动情地说,我深切地爱你们每一个人,爱之深,责之切,希望你们成长啊,你们不进步,我心中就好似滚油煎。不要让我这个老头子再揪心哪!好不好啊?

  京胡演员马金龙回忆说,当时听到朱镕基说这番话,心里非常愧疚,好几位女演员抹眼泪,大家都在心里下决心:一定要好好练,练出个样子来,不辜负朱镕基的一片苦心。

  朱镕基育人心切,但又担心年轻演员心急。“我们失误时,总理不断鼓励。而当大家取得一点成绩时,总理反倒"吝啬"起表扬来。”20岁出头的青衣演员张美超说,有一次,她刚刚获得了省里的一个奖项,高兴地把这个消息告诉朱镕基,没想到他听说后,并没有表扬,只是反复叮嘱:“一定要继续努力,不能骄傲。”

  朱镕基也怕年轻人浮躁,他经常嘱咐他们,要把京剧当成自己终生追求的光荣事业,一丝不苟地演好每一场戏,认真检讨和总结每一场演出,这样才有利于进步。他一再说,你们要有理想,有追求,必须把京剧传承下去,让它成为国粹里开得最鲜艳的花!

  福建京剧院院长刘作玉说:“这三年来,这些孩子进步很大,也成熟了很多,练功也更刻苦了,大家心里都有一个目标,争取让京剧院早日成为国家一流院团,不辜负朱镕基爷爷的殷切期望!”

责任编辑:杨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