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校歌,为啥随风飘远 大学风骨与精神是否日渐丧失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1月27日11:34
  】

  有一首歌,并不流行却穿行于岁月的隧道,被一代又一代风华正茂的青年传唱。

  有一首歌,在人们白霜染鬓时,还能激起恰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勾起对灿烂青春的隽永记忆。

  这就是大学时代的校歌。

  曾经与校徽、校训一样被视作一所大学标志的校歌,近些年来在学子们心目中的影响力却日渐式微。一项调查显示,作为一所学校的文化符号,相对于校徽、校训,校歌似乎显得更加孤寂,七成以上的学生不会唱校歌。

  是什么让校歌随风飘远?校歌需要与时俱进吗?

  毕业后提议唱唱校歌,结果是大家“全忘了”

  邓子庆

  与几位大学同学去唱KTV,我提议唱唱校歌以纪念大学的青春岁月,结果大家面面相觑,都表示“全忘了”。一种怅然若失之感立马泛上心头。毕业还不到两年,那首曾经激励过大学生涯的激情澎湃的校歌竟然如此迅速地被遗忘了。

  大概很多已经毕业的甚至还在校的同学都遇到过类似尴尬场面吧,据一项调查显示:85%以上的毕业生表示不会唱校歌;72%的在校生表示虽听过校歌但不会唱,更不懂什么意思;只有6%左右的学生能大致唱出本校校歌,更有10%的学生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学校原来还有校歌。如此,那些校歌在今天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校歌的尴尬和孤寂并不说明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对于个人而言,毕业后,有时哼起校歌,思绪里就会不由自主地走进曾培育了自己多年的母校,那些大学的点滴绝对是记忆的珍品。就一所学校而言,校歌是学校办学理念、校园精神和学校特色的集中体现。校歌是一种宣誓,宣誓着贤才志士的立校宗旨与承诺。

  那么,既然校歌有着重要的存在价值,又为何不为广大学子所传唱呢?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至少有三方面:一是不少校歌“年事已高”,脱离了现代生活,加之有的校歌本身不好听,也不好唱,旋律极其平淡,歌词晦涩难懂,甚至有的还有很浓的政治色彩;二是现代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对校歌的热情不是很高,加之忙学分、忙找工作等等,从而冷落了校歌;三是学校本身对校歌不够重视,创作完校歌后除了在重大活动唱唱便束之高阁,平常也不注意提高校歌在学校的普及率。

  对此,我想,学校尤其要做好引导工作,解决好校歌创作的难题,摆脱固有创作模式的束缚,充分发扬民主,让师生共同参与,争取做到校歌的流行度与厚重感的完美结合。有些校歌用文言文写成,晦涩难懂,有必要加强学生对校歌的学习和理解;又如将校歌设为学校宿舍电话彩铃,以校歌作为起床铃声、放学铃声等,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会唱校歌牢记校歌。最后,最重要的是学校自身要不断加强软文化建设,从而让学生通过校歌领会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否则,即使大家天天唱校歌也无济于事。

  歌词不易懂,但不能成为遗忘的借口

  孙 颖

  对80后、90后来说,校歌正在与他们渐行渐远。学生们表示,不那么通俗易懂的歌词成为校歌传唱的一大障碍。那么,校歌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有没有必要让校歌“与时俱进”?

  这一新闻让我想起了自己刚刚入学的情景。首次听到校歌的时候,我觉得它的歌词和音调是那么怪异。尽管我知道这些都出自名家之手,但仍旧燃不起我对校歌的崇敬和热爱。但当我身穿学士服,头戴学士帽,最后一次与同学们一起唱起校歌的时候,却忍不住泪流满面。

  和校徽、校训相比,我认为校歌才更能称得上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歌词与旋律承载的不仅是学校开创者的办学理念,更是先辈对世代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人之为学是为了什么,我们又该以怎样一种态度去追求学问?臻于完美,止于至善;德才兼备,报效国家,传承百年的嘱托成为我们内心不断向上的动力。除了对学校理念的传承,唱校歌还能让我们获得对学校和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试想,当你在陌生的环境听见熟悉的校歌,当几代学生唱响同一个旋律,当你想到你们曾在同一所校园度过自己最美丽的青春年华,曾在同一间教室聆听过教授的讲解,难道你能不激动、不欣喜吗?

  尽管创作鉴于时代的影响,校歌的歌词有时难免晦涩难懂。但正是这种晦涩才更多地保留了时代的印记,并能让这种印记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里传承至今。我认为,在当今这个变动与浮躁的年代,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根据人们的需求“与时俱进”,关键在于这种需求是否合理。

  我们需要去理解历史、感悟文化,同时也需要有一些东西来为我们留存曾经的年华与梦想,保存我们与历史和时代的联系。而一旦丧失了这种联系,我们将变得更加迷茫与肤浅,因为我们将不知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带着何种理想奔赴哪里。

  功利化浪潮中,校歌被淹没了

  秦 鲁

  凡是学校几乎都有校歌,然而遗憾的是,现在能唱响的校歌却寥寥无几。校歌是时代变迁的缩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多学校都唱响了追求民族自强的校歌。如西南联大校歌“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如北京大学校歌“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校歌来自一种社会动员的需要,可以凝聚人心,唤起共同理想。一首校歌,能使成百上千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校歌却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对“升学率”的过度强调,使幼儿园的小朋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中小学生要“一路飘红”、“金榜题名”,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就为将来谋份“好差事”。除非组织动员,谁还有兴趣凑在一起唱校歌?校歌的精神凝聚力已让位于人们对升学、就业的狂热追求。

  当知识被分成“有用的”和“无用的”,当教师被分成“主课教师”和“副课教师”,当学校被分成“重点的”和“普通的”,当学科被建构为“重点的”和“一般的”,校歌势必会淹没于汹涌的功利化浪潮。其命运只能是渐渐淡去,最终被人们遗忘。

  至少如今,许多校歌已名存实亡,沉眠于历史册页。今天的学生、教师和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驱使下,都在竭力打造“核心竞争力”。若非校庆或重大活动,断不会召集成百上千人高唱校歌。君不见,素质教育推行有些年矣,但学校的核心考核指标仍是升学率、就业率。升学率、就业率是硬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素质、文化、艺术等属于软实力,是可以放放、拖拖、缓缓的。校歌再有意义,在具体权衡时终究是“软”的。殊不知校歌,也包括其他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对培养一个人,对塑造一个民族,对建设一个国家,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校歌遇冷,呈现传统与现代的紧张

  艾 瑀

  印象里上中学的时候,自己从没有唱过也没听闻过校歌。毕业好多年后,有一回偶尔向密友提及,回答说,那时没校歌的吧。上大学时,校歌是有了,曲调悠扬、歌词素雅、意境深远,我甚是欢喜。然而很可惜,大学校歌却如同大家闺秀般绝不轻易露脸,只有在开学、毕业或是校庆等重要仪典场合,才一展芳容。

  大学不似中、小学有统一的着装要求,但在塑造学校形象和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校歌编制是十分重要的必备环节,非常慎重,作词谱曲往往都出自著名的教育家和音乐家之手,比如蔡元培、陶行知、李叔同、赵元任等等,它承载、体现并代表了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蕴、历史传统和理想抱负;况且近代以来伴随时代发展,高校校歌带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国家命运相系,而意义的叠加,使之成为重要的精神图腾。然而如今校歌似乎呈现出遇冷的状况。这是为什么?争论纷纷,莫衷一是。传统与现代的紧张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有人嫌校歌歌词古奥,应当与时俱进,借鉴流行歌的创作,以便推广普及;有的高校推出简明晓畅的新歌,却遭到广大师生抗议,无奈又恢复旧歌。这两种情况很耐人寻味。

  校歌、校训和校服等等,或许是一串串提炼出来的校园文化符号,鲜能根本性地改变一个人的思想或生命历程,但是我们无法否认其校园文化认同的价值,若干年后,当你已经远离了校园生活,当你的记忆逐渐褪色或是变得支离破碎时,那些文化符号就像路标符码,按图索骥,唤起你心底那柔软的回忆。

  更应该忧虑的是,大学的风骨与精神是否日渐丧失

  谈旭栋

  复旦大学在临近百年校庆之际,曾有过一次关于新老校歌的热烈争论。一方主张继续采用1988年集体创作的新校歌,另一方则力挺诞生于五四运动的洗礼中,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的老校歌。最终的结果,是气象廓大、琅琅上口的老校歌被重新采用。记得有人在网上评价说,老校歌的歌词“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是复旦不变的风骨与精神,是“老校歌激动人心的地方”。

  回到话题中,老校歌的诞生大多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在那个开启民智、倡导新文化的年代中,老校歌承载着传达办学理念、传播思想与鼓舞士气的特殊使命。例如为复旦老校歌作词的刘大白,本身就是倡导新思想、关注民生的新诗人,其“政罗教网无羁绊”的思想在校歌中表露无遗。这种思想更被一代代大学学子所传承接受,成为高校精神气质的一部分。而如今随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校歌的地位逐渐下降,本属自然而然。校歌本来就无须和其他流行歌曲一争短长,忧虑其存在价值的丧失,更应该忧虑的是:校歌本身代表的那种价值,那种每一所大学独有的风骨与精神,是否日渐丧失了应有的地位?

  记得在复旦大学新老校歌的争论中,反对新校歌的人,其主要的理由就是:新校歌内涵淡薄,通篇不见曾经的“李登辉校长提出的复旦精神,这怎么算是复旦的校歌?”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曾想重写校歌,但都最终慨叹新不如故,均告作罢。一方面是校歌逐渐受到冷落,另一方面是老校歌仍受追捧,看似颇为矛盾,其实道理同一:如果校歌能够清晰地表达大学的历史与精神,那就有其不变的存在价值。相反如果大学的精神逐渐丧失,那校歌当然就会索然无味。

  校歌不仅是曲调与歌词,它的背后,是一所大学的历史和不变的学术精神。正因如此,即使歌词再晦涩或者再平实,它在纷繁的流行乐曲中仍能卓尔不群。这也就是为什么每当“学术独立、思想自由”这样简单的乐曲奏响时,仍能让我们肃然起敬,仍能在我们心中激起深深的回响与共鸣的原因。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赵婷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