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财富观“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钟慧丽 张妍婷 本报见习记者 黄晶晶
外面,严寒阵阵;里头,热烈讨论“火花”四射。昨天下午,本报举办财富观辩论会,18位嘉宾到场,当讨论到热烈的议题像“该不该仇富”、“首富必须要上慈善榜么”时,身家几十个亿的浙商和普通的打工者,各自有话说,互不相让,为此“抢”起了话筒。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是2009年度“胡润百富”和“福布斯”双榜首富,但缺席了“胡润慈善榜”,关于富豪捐款的话题又被挑起。昨天的讨论会上,大部分人都给予了创造财富者足够的宽容。
开元旅业集团董事长陈妙林说:“企业家首先要办好自己的企业,这是最大的社会责任。”
第一问:
问:首富必须捐款、做慈善、上慈善榜么?
答:不是这样,企业家有更多的责任要尽
开元旅业集团董事长陈妙林给大家讲述了更多“社会责任”的内涵,他认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首先体现在把企业办好。
“比如,我现在的企业有16000多个员工,我解决了16000多个劳动力;企业每年3个多亿的税收,说明我们向国家贡献3个多亿的人民币。假如我这个企业没有办好,我这个责任就尽不了,这么多员工要失业,税收也没了。所以说企业家必须要有责任心,这远远不止体现在捐款上。”
企业家的责任心,还体现在要有爱心。爱心表现在哪里?慈善捐款是一个方面,为企业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企业困难的员工解决实际困难,也是一个方面。“我们企业有个困难职工基金会,它是从政府奖励给我们企业家和奖励给我这个老总的钱里头,我们拿出80%来成立的。现在有1000多万的钱存在那里,每年会拿出50—100万解决困难员工的问题。像‘5•12’大地震,我们有36个员工是四川汶川的,我们就给予救助;企业每年都有人得白血病,我们都是从这里拿出的款项”。
《浙江工人日报》社副总编俞柏鸿表示,随着社会法制的逐步完善,大众不应该用道德的“冷暴力”,强制富豪把自己财产分给社会或者穷人,也不能简单地从捐款方面考量富豪的慈善尺度,慈善也并不等于就是捐钱。
“我不赞同企业家轻易而盲目地捐款,当王石被谴责的时候,我是支持他的,捐多少是他自愿的选择。”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副院长杨轶清认为,一个人要尽责任,需要面对自己、员工、客户、社会(包括社区)、政府等五个利益相关者。一个企业家就是在这五个利益相关者之间选择平衡,因此企业家的捐款行为仅仅是尽到了五个利益相关者中的“社会”这一环节,但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却并非是第一位的。
“显然员工工资、政府税收、客户合格产品的重要性应该排在社会这个利益相关者前面。如果说对员工、政府、客户、股东尽到责任了,我觉得80%的责任做到了,而且比社会环节更重要。”
“至于捐不捐款、在什么场合捐款、捐多少,很多情况下是‘首富’的自由。或许‘首富’们捐了很多,只是并没有让大家知道;现在不捐也不代表以后不捐。”
第二问:财富属于个人还是社会?
答:从法律层面属于个人,归根到底属于社会
“财富属于自己,这是法律规定的。”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捷说。谈及首富是否必须上慈善榜,财富的归属问题引起了大家探讨。
“说到底,财富是社会的。”学者傅国涌认为从法律角度来说,财富的确属于私人财产。但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财富是超越有限的个体生命而存在的,是目前很多所谓的富人无法消耗完的,最终还是属于社会的。
多年来从事公益事业的热心读者朱强荣则认为,财富必须先是个人的,当一个人满足了自己生存的条件,满足了自己家庭的所需,满足了对企业的发展后,这个财富就变成了社会属性。百万财富属于自己,亿万财富属于社会。
陈妙林还提出了一个假设,他认为如果中国将来《遗产法》实施后,捐赠情况会更多。“美国的遗产法规定你要拿出现金来交税,比如说我有资产十个亿的酒店,需要缴20%的继承税,也就是说我女儿要拿出2个亿来继承这10个亿,2个亿是现金,10个亿是固定资产,所以可能会愿意捐款。”
第三问:富翁尽责,还有有哪些方面?
答:没有唯一答案,条条大路通罗马
胡润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的企业家还没学会‘花钱’”。他委婉地指出了很多企业家忙于创造财富、解决就业,还没有精力和意识顾及更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不仅仅指捐赠,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创新的方式来演绎。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捷用王阳明的“求诸己心”来说明这一道理。
倪捷:做爱做的事,求诸己心
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倪捷回顾了这段时间的战果:两个礼拜前去美国考察电动汽车,越看越兴奋,他不吃不喝两天拷贝人家的数据;两个月前,他在写《电动自行车社会责任报告》之二《中国大众交通变革与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责任》,一篇长达42页的论文;更早前,他在写《责任报告》之一《交通安全数据分析》;他还在写《责任报告》三,关于电池降解减少环境污染的……
倪捷也给社会捐款,也给孤儿提供教育经费,也给困难员工送温暖,可研究自己的产业,是工程师出身的他骨子里的乐事儿。他说,每个人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尽责任方式。
他这些研究的后面,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寻找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包括将来太阳能设备的废电池降解方案,已经迫在眉睫,否则全球将出现严重的“铅”污染。
陈妙林:公司有40多家高档酒店,我只有一套房
“汶川大地震我们公司只捐了500多万,不是不想捐,而是我不想‘露脸’”。
开元旅业集团董事长陈妙林说,捐点款也不容易,得考虑别把人家更大的公司盖过去。 可他“散财”的欲望实在强过常人,怎么办呢?偷偷做好事、自己成立救助基金会等等都行,除此之外,他还以每年2%的速度在“送股”。
“我把股权逐渐送给公司管理层,已经送了36%,最终自己只想保留34%。”
“为什么?希望公司其他人就有机会否决我。因为我会老,不一定每个决定都正确,但公司只有一直执行正确的决定才能越来越好。”
帅新武:他是个很帅的农民
华凯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裁帅新武说“我是个农民”。他讲完后,在座好几位晚报热心读者都“啧啧”赞叹,说“我喜欢帅总这样的农民”。
从2007年开始,他从一个大集团的运营官,转型做了“农民”。两年多时间,华凯流转了3万多亩土地,做了13个新型农场。举个例子,他们刚去海南做新型农场时,当地农民年收入只有一、两百块,现在则有15000以上,增长了近100倍。
帅新武说:中国最主要的人口构成是农民,农民贫穷的问题谁来解决?我们注意到,政府可以进行政策引导,但关键得让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所以我们走了这条路”。
方毅:慈善是一种灵感
杭州每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毅毕业于浙江大学。同学们每年聚餐一次,“后来我们一改,改成把每年的饭钱500元捐了支持贵州的山区”。
“很多时候,慈善是个人的灵感,做多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这个事情会非常开心。”
方毅是“80后”的企业家,在他看来,企业家对财富的拥有分为“所有权”和“支配权”,“所有权”只是一个数字,是空的。
“比尔.盖茨的捐款,他对钱的所有权是空的,因为一个人根本无法消费这么多财富;所以他选择支配财富——捐掉,让这些财富作为社会资源更好地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