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搜狐新闻中心 >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 09哥本哈根峰会消息

管窥国人气候意识

来源:《环球》杂志
2009年12月04日13:52

  管窥国人气候意识

  《环球》杂志记者/辛省志

  2009年对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来说是关键的一年。年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将决定未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走向。

  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努力和妥协,更需要每一个人,从每一点小事做起,减少环境破坏,延缓全球变暖。那么,中国人如何看待气候变化呢?中国人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如何?

  本刊在网络上发起了一次网络调查,了解中国网民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和意见。 截至11月20日15时,共有1916人参加了投票。

  关注度不高?

  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门户网站之一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竟然只吸引了不到2000名网友投票。这样的结果让我们感到有些不解。难道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会少到如此的程度吗?对此,中国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副司长贾峰认为,网站调查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反映的是网民的意见,另外,随机性也比较强。

  2008年初,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是受中国环境意识项目的委托在2007年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所得。其中气候变化在中国人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中排在第四位,仅次于白色垃圾、耕地减少和大气污染,关注程度较以前有所提高。“这个结果是与中国环境问题的压缩型、复合型和复杂性特点相吻合的,也与公众个人体验环境问题的直接和间接性有关。”

  贾峰解释说,近年西方国家的环境意识调查显示民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是气候变化,这是因为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污水、酸雨、重金属污染等传统的工业污染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其实10年前,气候变化也不是西方公众最关注的环境问题。而今天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近200年走过的道路,因此出现了诸多环境问题共存的现象,呈现出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看,我们面临的环境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

  而据美联社报道,皮尤研究中心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也出现下降趋势。根据这份今年9月底10月初进行的调查,只有57%的美国人认为有实质证据证明全球气候正在变暖,比三年前的调查结果下降了20个百分点。而相信气候变化是由人类引起的比例也下降到36%。

  皮尤研究中心主任科胡特认为,这种关注度的下降同样跟公众的个人体验有关,因为这一两年来人们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经济上,而减少了对污染和环境问题的重视。“当焦点放在其他事情上,人们就会开始忘记(气候变化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根本没那么严重。”

  言行不一?

  本刊的调查还显示,尽管绝大多数(92.9%)参与调查的网民都认为气候正在变暖,而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84.9%),但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的环保努力相比之下却非常少(很明显感到人们的环保努力的只有8.5%,超过9成的人感觉一般或根本没有感觉到),认为中国公众“忽视”或者“比较忽视”环保意识的也超过3/4,身体力行参与减排行动的也仅仅占了一半多一点。

  调查结果似乎印证了英国BBC日前的一篇报道。BBC在报道中说,一方面,调查显示中国人支持增收能源税以应对气候变化的比例高达85%,远远超出美国等国家的比例;但另一方面,中国人仍然热衷于汽车。尽管北京经常被笼罩在浓浓的烟雾中,但每天仍然有1000多人购车上路,使污染更加严重。报道总结说,这说明中国人经常言行不一,类似的调查在中国并非特别准确。

  中国人真的言行不一吗?贾峰认为,因为中国人购车就认为中国人不注重环保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心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半径都有所扩大。在公共交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私家车数量的增长反映了中国人交通通勤需求的变化和交通工具的多元化,”贾峰又补充说,“当西方国家人均汽车拥有量远远高于中国,每天享受着汽车带来的方便的时候,却批评中国人购买私家车,真的是不公平。”

  贾峰认为,导致出现这种好像“言行不一”的调查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不少人在生活中其实已经身体力行地参与了环境保护,但他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因此多多少少会对数据有一定的影响。像勤俭节约这样的传统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远远早于环境保护这个词汇出现的时间。比如在家里要随手关灯,节约用水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第二个原因是虽然公众有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但是缺乏合适又便利的参与渠道,限制了公众在更广泛范围内的参与。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从环境公共政策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民社会自治、支持和扶持环保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等方面入手,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贡献。比如倡导“绿色出行”或“低碳出行”就与公交系统的完善包括合理的票价有关;再比如,推广“碳中和”,用支持植树造林来抵消碳排放量,这都需要相关的组织者有很高的公信力以及实施项目的能力,当然还要做到财务和所有信息公开透明。

  贾峰说,要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要动员全民参与。其实,我们参与环境保护的“门槛”很低,如果我们用心,就会发现我们的办公室等公共场所,有不少资源能源浪费的现象,像不少办公室大白天有自然光不用,却拉着窗帘开着灯。“如果你站出来,拉开窗帘,关上电灯,其意义一点不比去参与‘碳中和’逊色”。

  西方调查结果藏猫腻?

  在本刊进行的这次调查中还有一个结果与在欧美进行的调查结果形成强烈的对比,那就是在“发达国家是否必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上,有超过85%的中国参与调查者认为发达国家必须这样做。与此对照,哈里斯公司为英国《金融时报》做的民调显示,仅有五分之一的美国民众和不足三分之一的英国民众支持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美国民众对此类援助的抵触情绪尤为强烈,有四成民众对此表示反对。

  贾峰对上述欧美国家的调查结果表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全人类正面临资源、环境和气候挑战,为此发达国家期待发展中国家不要重复他们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又想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大赚一笔,其表现令人失望;再说,气候之所以发生变化,是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其中有80%是发达国家的“贡献”。即便在今天,发达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仍然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的人均排放量就是中国的近5倍。因此,发达国家在放弃其高碳经济的同时应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才是一种“道德之选”。此外,西方的政客经常以民意为幌子向其他国家施加压力,但是这个所谓的民意到底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民意呢?“我以前对西方的这类民意调查还是比较相信的,认为他们做的东西方法比较科学、抽样也比较全面。但是我的一次亲身经历,使我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2008年6月,贾峰参加了日本NHK电视台为迎接洞爷湖八国集团峰会进行的一个全球连线直播节目,节目的主题就是气候变化问题。节目组在东京、北京和纽约分别邀请了30名日本人、5名中国人和5名美国人参加。这些参加节目的人包括各个阶层,有政府官员、大学教授,也有普通民众。当主持人提出“中美日三国哪个国家应该为温室气体减排承担主要责任”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谁该率先减排”的两个问题时,绝大多数参加节目的人都举起了美国和日本国旗和代表发达国家的1号蓝牌。而认为中国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以及发展中国家现在也要减排的,只有寥寥数人,其中就包括日本的高官。“这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强调中国应该承担更多减排责任的民意调查结果大相径庭。”

  贾峰认为,见诸媒体的很多所谓民调结果更多的是政客用来向中国施压的工具, “在那个节目里,有位日本家庭主妇的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在谈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谁该率先减排时说了一句大实话,‘我们发达国家已经吃了那么多年肉了,现在中国人刚吃上肉,就不让他们吃,这是不公平的。’”

责任编辑:郑小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