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 |
鹿坪村村民站在重建房前 |
鹿坪村一所重建房的院落门前 |
“成都既要有现代的城市,也要有现代的农村。”面对央视名嘴崔永元,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承诺,灾后重建将是一次城乡统筹实践。为此,当震区各处忙着开工重建时,成都却沉浸在“规划大会战”中。
震后一年间,成都告别最初规划的“千村一面”,各具特色的灾后重建房屋从数万页规划图纸中变成现实。今日起,本报将推出“探访成都最美重建房”系列报道,为您搜索成都最美灾后重建房。这个冬天,当寒风和雨雪再次降临成都的土地时,地震灾区震后的残垣断壁,被一幢幢依山而建的别墅,层叠错落的中式院落取而代之。今年底,成都受灾农户将全部搬进这样的重建房。
在成都市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等重灾区,41个乡镇,这些凝聚着200多家设计单位智慧的698个如诗如画、风格各异的山水村落是如何重建出炉的?本报记者为您揭开这个秘密。
重建之初 重建房“一张脸”书记叫停
清一色的4层小楼,空地上还有健身设施……重建之初,向峨乡是成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标本。然而,农民们却开始发愁。农村照搬城市,今后难道要扛锄头上楼、打的去种地?
去年8月16日,在实地调研后,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紧急叫停了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的安置点建设。在这个小村,重建就是“两手一指,材料一卸,沿路开建”。“如果都齐整整一个样,说不定村民晚上回来找不到自家的门了。”李春城担心,如果把城市小区简单“克隆”到农村,重建将难以与农村的生产发展相结合,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相协调。在会议室里,李春城用了一个多小时连讲带画,提出了重建规划设计的“四性”:产业支撑的发展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性。
“当时430个规划设计点位,审查通过的只有22个。”成都市重建办负责人说。从2008年8月开始,成都两次启动农村地区灾后重建规划设计会战,200多家规划设计单位,用上万张规划设计图纸描绘着新家园的雏形。
重新规划 全市“补考”41个乡镇错位发展
和廖强一样,200多家设计单位经历了一次农房重建的“全市补考”。如今,成都地震受灾较重的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的龙门山一线,41个乡镇,涉及7个主要景区。和鹿坪村一样,每个镇乡的重建都以旅游为主打,形成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龙门山脉旅游带。
在四川三众建筑设计公司总经理、一级注册建筑师廖强的笔记本电脑里,有一份他“职业生涯的得意之作”——“鹿鸣荷畔”重建设计方案。
昨日上午,记者走进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依山而建的别墅层叠错落,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就在几个月前,李春城就是在这里紧急叫停农房重建,廖强也经历了一次难忘的“补考”。鹿坪村是有562户村民的统规统建点。廖强和设计师们闭门造车,拿着一张简易的地形测绘图,做出了一套几乎照搬城市小区的方案,将村民统统装进几栋四五层楼房。“我们的农具和猪鸡放在哪?”村民们不肯买账,村支书张宗泽直接将方案“枪毙”。
此后,廖强花了两天时间,亲自到鹿坪村实地详细查看,重新拿出新方案:充满创新思路的千亩荷塘、乡村酒店、双层别墅,坐落在山水间的新村整齐而气派,近看则各有风格。以前4层楼的“小区式”住房调整为3个院落式的居住点,让农民的生活与未来的产业发展一脉相承。这个将“四性”完美融合的规划被村民们高票通过。
美丽家园 统筹城乡灾区变身“最美乡村”
成都描绘着未来的乡村场景:在依山傍水的绝佳位置,人、自然、村庄三者结合在一起,山川、河流、田野都是背景。村民们面向涓涓细流的优美画面,乡村在休闲、度假、避暑、观光一体中不断发展前行。在华丽的一次“转身”后,成都将拥有全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灾后重建不仅是修房子,更是城乡一体化的机遇。”成都市财政局局长李捷说,重建也是一次提升群众生活和基础设施水平的契机。通过建立政府专项资金、政府财政信用保障等措施,受灾群众一般只需自筹几万元,甚至不花钱就建房。
“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动灾后重建,使许多受灾镇、村缩小了城乡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至少提速10年!”成都市建委负责人说,重建乡村除了休闲旅游之外,受灾群众可以发展当地特色经济作物,或在农业公司打工。以鹿坪村为例,当地将发展近万亩莲藕、金银花、魔芋、猕猴桃、食用菌基地。同时,农民也可以将承包地经营权存入“土地银行”,吸引种植大户或者农业公司规模经营。村民既可以得到土地“利息”,又可以挣取工钱。
华西都市报记者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