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天全县中医院:二郎山下的“平民医院”
来源:
人民网
2009年12月07日17:48
瑞雪初降,二郎山脚下的城厢镇银装素裹,格外美丽。
“真的没有想到,这是一所真正的平民医院啊!”住院2个月痊愈出院,花费不到3000元的胡娜,坐在即将返途回家的客车上,回望渐行渐远的天全县中医院禁不住赞叹到。家住四川省石棉县寨子坪村的彝族姑娘胡娜,在广州打工不慎受伤,造成“左外踝骨折伴踝关节半脱位”,但因广州高昂的医疗费只好回川,在天全县中医院住院治疗痊愈。
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中医院建院29年来,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病员为中心,靠精湛医术和精纯医德,平价惠民600多万人次,让数百万的骨伤病人重新站立起来,被川西汉藏彝羌各族同胞亲切称为二郎山下的“平民医院”。
平价惠民:28年的五毛钱挂号费
广西作家老狼在甘孜州巴塘采访,不幸跌下马背,扭断脚踝。在天全县中医院医治1个月后伤愈出院。老狼让朋友猜猜医疗费用,有人说3万,有人说1万,有人说3千。当老狼告诉大家仅700元时,在场的每个人都睁大了眼睛。后来老狼作文《地不全,天全》,铭记巴塘摔伤、天全疗伤的情景,盛赞中医院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低价惠民,并动容感叹:真是咱老百姓的医院!
一位叫山丁的老人初到天全县中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开了几付药和10来个膏药。他私下合计,最少也要四五十元,却惊喜地发现只收了4.60元。他说,这是他生平遇到的最廉价的医院。
多年来,四川省天全县中医院一直坚持“以病员为中心”,低价收费、惠民利民。医院治疗骨折筋伤疾病远近闻名,痛苦小、疗效好、费用低。一个股骨骨折的病人住院治愈的费用不到2000元。门诊治疗、换药费用每次2元左右,初诊骨折病人运用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费用只有20元左右。老院长陈怀炯说:“骨伤患者多数是收入较低的群众。作为医生,我们不仅要治愈他们的伤痛,还有责任尽量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医院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千方百计节省患者费用。走进医院的后勤服务区,会看到10余个大大小小的蜂窝煤灶,这在其他医院是罕见的。有人不解地问:“这么多的蜂窝煤灶利于医院的管理吗?”医院的工人说:“这么多的蜂窝煤灶可以为每个住院病人节约100多元的开支。”
按照规定,四川省天全县中医院的门诊挂号费至少可以收8元/人。但是长期以来,5毛钱的挂号费一直是天全县中医院不变的“规矩”。直到去年11月底,医院安装了新的电脑收费系统,运行成本大幅增加,这才将挂号费提高到1元/人。有人粗略算了一笔账,仅是门诊挂号费一项,天全县中医院每年就让患者少花费200多万元。
以2008年为例,仅中医外科和骨伤科门诊治疗29万余人次,而门诊收入不足360万元,低廉的费用和优质的服务,让外来的患者深受感动。四川省天全县中医院党支部副书记陈若雷说:“我们得到了更多病患者的信任和支持,既让普通老百姓看得起病,又让医院有了不断发展壮大的好口碑,何乐而不为?”
病员为本:悬壶济世践行大医精诚
一进中医院的骨科门诊,屋子里挤满了病员,有头缠绷带的,有臂戴夹板的,有瘸着腿的,有举着手的,有弯着腰的……
医生手脚麻利,一丝不苟,折绷带,检查,敷药,上夹板,拨火罐……
这里,病人才是主人,才是中心,一切都围着病人运转。
说到四川省天全县中医院,就不能不提到医界楷模——全省十大名中医陈怀炯先生。他的精纯医德和精湛医术,在康巴、川西、昌都地区声名远播,求治患者络绎不绝。仅中医外科和骨伤科,平均每个医生年均看诊超过1万人次。这里,门诊病人中外地患者占40%,住院病人中外地病人占70%。
医院诊治病人不分贫富贵贱、长幼妍媸、职位高低,除外地病人可以优先外,所有人均按挂号顺序。一次,一位驾着“奔驰”的公司老总排队挂号有点不耐烦,声称可以多给些钱,要求医生先为他诊治。陈怀炯看了他一眼,拿出一张钱,贴在他的腿上说:“那你先用这个止一下痛吧,不过还是要挨着来。”
一位内江市的老大爷因“肱骨外科颈粉碎性骨折”,在当地需要近万元才能治好伤。因为家里太穷,只好沿途乞讨,慕名而来,忍痛步行近20天到县中医院。老院长陈怀炯先生不仅亲自为他治疗,免去全部的医疗费用,还自己掏钱,给他回家的路费。像这样的事情,在陈怀炯先生的行医生涯中,不胜枚举。
陈怀炯先生四十多年坚持战斗在医疗第一线,从无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作息时间表:每天早晨5点起床,早晨6点到医院连续工作到下午3点,晚上6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退休之后,依然如故,从早晨6点在医院一直工作到下午2点,晚上6点以后整理几十年来中医骨伤的心得和经验。按八小时工作日,陈怀炯先生每年几乎多工作120个工作日。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做医生的,没有退休的时间,除非是身体不行了。”
我们在医院看到了陈怀炯先生手书孙思藐《大医精诚》的条幅:“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险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正是在老院长的言传身教和垂范帮带下,中医院组建起了一支以陈怀炯为核心的外科、骨科门诊业务骨干队伍,他们中有共产党员23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7人)。就是这样一个先进的群体,平均每人每天门诊病人近百人次,处理住院病人五、六十人次,每年为数以万计的病人解除了痛苦。
二十多年来,全院职工竭诚实践大医精诚的古训,默默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悬壶济世、大爱无疆的真谛,中医院的医疗服务满意率一直在99%以上。
科学发展:“小诊所”变成“大医院”
1982年,老作家魏巍为写《地球上的红飘带》重走长征路,在天全考察红军遗址,脚部不慎受伤骨折。陈怀炯医师凭手感准确判断了伤情并及时进行处理。十天后,魏巍伤愈出院,他对陈怀炯精湛的传统中医技术惊叹不已。《地球上的红飘带》一书出版后,老作家特意题名赠送陈怀炯。
二十多年过去,天全县中医院从一个仅有固定资产5万元的骨科诊所,发展成为一个占地面积40余亩,病床500余张,年门诊病人28万余人次,收治住院病人近7000人次,业务收入2200余万元的非营利性“二级乙等”中医医院,而且还是全国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单位、四川省十佳中医医院、四川省重点骨伤专科医院、四川省精品中医医院。
那么陈怀炯的中医骨伤施治到底有何独到之处呢?与医院的发展有何联系呢?据了解,医院的前身为陈怀炯创办的陈氏骨科诊所,1981年当地政府在此基础上建立天全县中医医院。陈怀炯开创性地运用祖传秘方,并结合现代医药新成果,运用传统中医技术治疗骨伤在西南地区独树一帜。陈怀炯家传中医骨伤疗法的一般方法是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再敷以特效膏药。陈氏中医法的优点是:伤员受痛时间短、花费低,如股骨接骨术花费仅在三十元左右,若加上换药、住院费、生活费等,总的花费不足西医费用的30%,而且无炎症后遗症,关节骨折愈合、关节功能恢复都较快。
许多外地患者肢体创伤后,因前期处置不当,致使伤口严重溃败,窟窿大、中空、恶臭,一般情况下为保住生命需及时锯掉肢体。转移到天全后,陈怀炯则以浸药纱布填充,日渐缩小伤口,在其精心治疗下,病患多能够保住肢体,完全康复。在他的带领下,天全县中医院创新技术,独创了各种丹、膏、散、丸、酒(酊)剂系列十余个品种,其中三七跌打酒、大力易筋丹、万应膏等疗效独特,使用率极高,使成千上万的骨折病人重新站立起来。中医院尤以传统中医手法和技术治疗股骨骨折、多发骨折、粉碎骨折,开放伤口化脓感染的骨伤医疗技术独具特色。陈怀炯也因此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全国先进工作者,建国以来四川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
二十九来,陈怀炯为天全县中医医院、为中医行业带出了一支数十人的中医骨伤人才队伍,培养出了十余名中医业务骨干。现在,绝大多数中医骨科医生不用X光机照片,仅凭手摸便能判断断骨位置,裂纹走向,然后用手法复位,其复位效果如用摄片检验,断骨对位十分准确。中医院注重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的研究和探索,许多外地医院派人前来学习进修。
科学的管理,人才的壮大,特色的医疗和优质的服务,医院的医术受到同行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今年9月21日,四川省传统中医学术研讨会在天全召开,陈怀炯学术经验研修班隆重开班,医院与全省同行进行了学术研讨与交流。二十九年来,天全中医院自主创新,用一流的业绩和良好的口碑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建院之路。
服务藏区:“团结之花”促和谐安康
“天全中医院,扎西德勒!大先生,扎西德勒!”
根曲奔让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赞叹着。这位来自甘孜州的小伙,专程送“盆骨粉碎性骨折”的妹妹到中医院治疗。根曲奔让告诉我们,妹妹在这里已经住院一个多月,花费不多,而且恢复情况很好。
地处川西咽喉的天全县,位于雅安西北的汉藏结合部,是藏汉民族交流的重要通道。周边30多个县地广人稀,500万汉藏彝羌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经常看到身着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同胞前来求医。川西坝子,甘孜、阿坝、凉山、西藏昌都地区的各族兄弟占了医院病人的大半以上。患者中有喇嘛活佛,更多的是藏区的平民百姓,他们得到了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在长期的医患交往中,藏区同胞和医院结下了深厚的情意。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的藏族同胞都亲切地称老院长陈怀炯为“大先生”。
上世纪80年代,一位甘孜的藏族农民骑马时不慎摔成重度骨折。病人康复出院时,特意叫家里人捎来洁白的哈达和红包,说什么也要让“大先生”收下,可“大先生”执意不肯。病人热泪盈眶,便在镇上买来上百条鱼放进池塘,祝愿“大先生”永远吉祥,永远扎西得勒。也许从那时起,许多藏族同胞康复出院后,不约而同地回到中医院,在水池中放生成群的红鲤鱼,以藏传佛教的方式为他祈祷。就医的藏胞越来越多,池塘里的鱼儿也多得快装不下了。
有一次,一位藏牧民来院治病,陪同的还有一家三口,连帐篷也携带来了。他们准备在医院后院搭帐篷暂住,这完全不符合医院的管理制度,医院因考虑到藏族同胞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属住旅店的开销过大,医院破例同意了他们一家的请求。一些来看病的藏胞不懂汉语,医院发动懂汉语的藏胞帮助翻译。对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同胞,医生护士一般要多重复几遍,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说病情,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在各方面尽力帮助他们。
医院所有医务人员不分藏汉彝羌,一视同仁。不少牧民不远千里从云南、青海、西藏前来就医。近几年来,每天在医院住院的藏区病人平均在50人左右,多的时候近百人。即使在春节,这里也有不少来自藏区的骨伤患者。每年此时,医院总要买来大量的糖果、饼干,每个病人一份,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各民族兄弟间的情谊。医护人员视藏区同胞为亲人,用辛勤的汗水赢得了藏区同胞对医院的尊重和信任,许多医生的抽屉里都珍藏着藏族同胞康复时敬献的洁白哈达。
在藏族同胞眼里,“大先生”是不穿袈裟的“活佛”,他们把“大先生”的照片供奉在神台上。许多藏族同胞说:“我们甘孜州家家户户都知道天全中医院,没有不知道大先生的。”“大先生技术好,没有他治不好的骨伤,他是济世活佛,我们就相信他。”(雅安市委学习实践办)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上网从搜狗开始
民生视点
沈阳男子曾令军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厕所小家生活了五年,还娶了媳妇,生了大胖儿子……
今日热点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详细]
汪成荣面临的奖金被收回再分配难题,并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详细]